找到相关内容123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vindriya)的定义场合 11,谓:   yā tesa? a??ātāvīna? dhammāna? a??ā pa??ā pajānanā   彼等具知诸法的了知、慧、慧知…&hellip...思念”、(10.2)vī?amsā“思索”“观”等语。   (11)从cit“思”的语根而有cintā“...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中观学知见书目举隅

    Second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77.   10. Murti, T. R. V., The ...New York 1967.   13. Ramanan, K. V., Nagarjuna's Philosophy as presented in the  ...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4849011.html
  • 僧肇思想辩证——《肇论》与道、玄关系的再审查

    就认为,印度中观所应用的论辩方式在很大程度是并不是形式的三段论,而恰恰是辩证法的。见 T. R. V. Murti,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所说“空”的实义,照吴汝钧的解释,学界可析分为两种立场。以舍尔巴茨基(Th. Stcherbatsky)和穆谛(T. R. V. Murt)为代表的绝对主义,反对把&...

    龚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849241.html
  • 佛教四护卫禅

    (v)思惟一切皆是因缘生,因缘灭,是空而无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业是自己的财产。   (vii)对别人起瞋心,就有如用赤手去抓烧红的铁条或火炭或是粪便等有害之物来打击别人,...飞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业的主人,业是他自己的财产。他造恶业将来会继承他的恶业的财产。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制自己。   只有在明确地知道瞋恚的害处之后,才会决定去断除它...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4249264.html
  • 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以圣严法师《寰游自传系列》为探讨

    全部的比重来看,一是弘扬佛法的“游化”之意,二是朝圣之游;至于旅游观光的部分,只是“为了工作,顺便旅游”,不是撰写的重点。  二、《寰游自传系列》v.s.《圣严法师看世界丛书》:预设读者群的问题  圣...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分二层次来分析:对圣严法师而言,其自我主体在行旅中有二层与“他者”的关系,一是与信众弟子的关系,二是与朝圣寻根之地的关系。  1。圣严法师v.s.弟子信众的关系:建构...

    丁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552292.html
  • 唯识学中无分别智之亲证真如义

    ā? ārabhya praj?apti- vāda- svabhāva- nir- vikalpa- j?eya- samena j?ānena yo gocara- visayai|| sā ...ldquo;sarva- dharmānāj nir- abhilāpya- svabhāvatā? ārabhya praj?apti- vāda- svabhāva- nir- vikalpa- j?...

    周贵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355222.html
  • 论天台智者的实践体系

    恶,自然不会再犯戒.故智者曰:"道是能通,发真以后自无毁犯.初果耕地,虫离四寸,道共力也."智者强调,定共戒和道共戒皆是根本摄善法戒,因其不从师授,从道心中发得此戒,可以不复起恶,永无罪恶.   v....故曰止善.   iii.善戒则指积极修行善业之善,故曰行善.   iv.不缺戒指的是菩萨进一步得甚深禅定后即能于事行无缺,又能于性行   无缺,故名不缺戒.   v.不析戒即道共戒.因菩萨是体认诸法本...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456521.html
  • 论《红楼梦》中禅宗思想对“情”、“空”的超越

    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v]。所谓不思善恶,自见佛性,即不产生相对观念,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而精神无限超越的手段即是“不二法门”[vi]。同时《六祖坛经》...强调“情”,除了因为《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现实基础所决定而外,恐怕他还有意通过对“情”的解悟而去把握它的本质。《红楼梦》“表面上是在写情,旨义却是在以情写悟,落笔点终在一个‘悟’字上。”[v]   “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3057900.html
  • 心性本净之意义

    考察对象,而排除外道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实体。但是,对于能积极自主作用的心之状态,外道的[220]正统派与非正统派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正统派採转变说(pari&#7751āma-vāda),成立有机生命体的我(ātman)之实体,以此为不生不灭的本体存在。我成为心的中心,是自主自律活动的主体。相对于此,非正统派採积集说(ārambha-vāda),连精神存在也被认为是物质,谓我(灵魂)是...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4159877.html
  • 梁《高僧传》福慧观之分析与省思──【兴福篇】“论”之研究

    宗教思潮》(Twentie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台北:桂冠出版社。   T. R. V. Murti着,郭忠生译,[1984],《中观哲学》台北:华宇   ... form Descartes to Straws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p. 78。   Murti T. R. V. 1960 ,“...

    王志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3136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