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系得是名择灭。……择灭者,由择力故有漏法灭。……择者谓慧,灭是彼果;择所得灭故名择灭。复次,一向劬劳、一向加行、一向功用,简择诸法方得此灭,故名择灭。40 择灭的灭(nirodha)不应是中文所理解...皆由坏淫、怒、痴之所致也。”《增壹阿含经》〈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之六〉卷40(大正2,766b5~10)。 27 " yesaMsannicayo n' atthi ye ...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空等 的经典)。 (f)专注于“慧或择法觉支”。 (g)多询问 “十论事”39。 依此训练思惟,再加上多思惟忆持如“九住心”40 及“七种作意”41的调心方法,可令寻、伺心所契向禅定的修学。 ... 40 九住心者: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参阅《瑜伽师地论》卷23 (大正30,450c~452a)。 41 七种作意者: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40,这是大小二乘对四念处的不同看法。以下笔者就以“四念处”中的“心念处”作一探讨。 我们首先必须理解到在阿含经中,佛陀大多针对声闻根机的出家比丘说“四念处”法门,而大多对在家众说人天乘的“十善法”...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阿罗汉死后会往生佛国净土,有法性生身,这可说是《法华经》的创说。40 若说阿罗汉往生净佛国土、受法性生身,成佛应当是很快才是,怎么说是稽留呢?这是第三个问难。对于此一问难,首先龙树菩萨解释说二乘人因...40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No.374。 6 《维摩诘所说经》3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4册,No.475。 7 《入楞伽经》10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16册,No....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347580.html
-
杂染因缘能正忆念,知虚幻无实、无有,所以不起诸恶业,离诸惑、业,转化心境,具足舍心,则于求世间利及出世间利时心没有厌倦,因而能得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并且知世间法,成就教化众生之方便道40。在《十...说,其目的乃为了令众生趣向于佛道,这也是《十住毗婆沙论》卷1〈序品〉提到的造论旨趣,因此两论之内涵似有差别,也是有因缘而分别施设的。 四、 实践菩萨自利与利他的次第及功德 在《大智度论》卷40上说...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而此处立“唯心念佛”,主要是行者能自觉于定中的所见所闻,皆是“意所作耳”。40此一行法的思想,对于后来瑜伽行派重唯心(识)之立论,具有某一层面的联带关系。41 E. 实相念佛:此种念佛是已经与般若...1754。 25.《佛说阿弥陀经要解》1卷 (明?智旭解) 大正藏第37册,No.1762。 26.《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2卷 (北魏?昙鸾注解) 大正藏第40册,No.1819。 27.《...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多即一,一即多。(40) 无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谛,体达一观,此观具三观。(41) 现在要注意的问题是,当智顗说一念心起,即具诸法,这“具”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念心不是一个仓库,一个场所,如唯识学派...《大正藏》三三·七二六a。 (39)《摩诃止观》一下,《大正藏》四六·九a。 (40)《摩诃止观》八上,《大正藏》四六·一0四。 (41)《摩诃止观》六下,《大正藏》四六·八四c。 (42)《...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谛来表达实相。他以为前者是粗,是方便,后者则不是可得,不可说(40)其实三谛与一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就内容上,还是一样。若空谛、假谛、中谛分开来说,便成三谛。但空谛与假谛并不与中谛分离,无宁是,中谛...38)《续藏》九九·八三b~八四a。 (39)《续藏》九九·八四b。 (40)新田雅章著《天台实相论の研究》。 (41)(42)《维摩经文疏》二一,《续藏》二八·二三三a。 (43)《维摩经玄疏...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1.html
-
〈观四谛品〉第24,是《中观论颂》中最长的一品,共有40颂,也是最常被引用的。此品与〈观因缘品〉第1,分别揭示了中观学派中心思想“缘起性空”的面相;而此品所说到的二谛,是另一个重要的议题。 此品...Lamotte[1962],37—60;[1965],45—60。而Lamotte([1962],40-51),提出中观学派的六项主张:1.一切法无自性、自性空;2.一切法不生不灭;3.一切法本来寂灭、...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347705.html
-
思想家未完成之课题、创造诠释者必需再作或说、写什么。注40 傅先生可以说切中了“创造转化”一方法论上的关键问题,并且傅先生也认为在方法论的使用上必需采用现象学、诠释学、实存分析一进路与辩证法、日常...第7期,p192-p211 注38见傅伟勋著《从创造的诠译学到大乘佛学》,1990,台北,东大版,p6 注39同上注,p9 注40同注38自p12-p40,改写而成
...
欧崇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54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