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树下〉[40],第一段是以二道相因设立的问句:“谁是心里藏著镜子的人呢?”“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答案当然指向佛。第二段写“有我”,第三段“非我”,末段“真我”,完整的青原惟信禅师悟道的...《周梦蝶˙世纪诗选》页78~79。 [38] 周梦蝶:〈风〉中的诗句,《周梦蝶˙世纪诗选》,页116~118。 [39] 周梦蝶:〈濠上〉诗末段,《周梦蝶˙世纪诗选》,页25。 [40] ...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定义,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先生认为《增一阿含经》的说法是接近巴利系的尼柯耶,40此经的相当经为《中部》的《正见经》,依据P.T.S版的《巴利藏》显示如下: VedanA saJJA cetanA ...p. 85, a28-b2) 39《增壹阿含经》 (CBETA, T02, no. 125, p. 797, b27-c1) 40见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二,p.271。 41《M.9》...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确实有所不同。但是在两者一起隶属于存有物的存有所显示的本质之范围而言,它们是相同的(注40) 三、流转:世俗真理的成立 如前两节,我们大略将弥勒的“法与法性分别”与海德格的“存有物与存有分别”,最...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之后,在我们五蕴相续(身心)中,会生成心不相应的实法作为其势力,有人称之为“增长”,有人称为“不失坏”。40 根据藏译注释书对这点的解释是:说增长upacaya的是大众部,说不失坏avipranawa...书中对于有分识,有做详细的正式说明。 38 关于这点,参照舟桥《业之研究》102页以下。 39 《大乘广五蕴论》,大31, 851b。 40 《大乘成业论》,大31,783b:“善不善身语二业,...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7789;isambhidāmagga, i, p. 116ff.(南傳40, 194頁以下)。
4 在Aṅguttara-n. i, p. 10.《增支部》1之6(A, i, p.10...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三善界(kusala-dhātu)[40],分别产生不善或善 的想(sa??ā)─思惟(sa?kappa)─欲(chanda)─热恼(pari?āha)─遍求(pariyesa);[13] 从劣、中...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阿僧祇劫百劫的修行;若从主观性看修证,则以自觉为主,亦即从本门 40 的立场来看,修行的每一刹那是他人所无法代替的绝对境界,经常在所谓“随处为主”的自信与自觉之下,使修证一如。镰仓时代的新佛教,不论是曹洞宗...南传14,107页)。 3 Vinaya, i, p. 17(南传3, 30页)。 4 Vinaya, i, p. 40(南传3, 73页)。案:另参“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病因):现实世界的原因理由;灭谛(健康):具有自觉的理想世界;道谛(疗法):理想世界的原因理由[40] 。四圣谛是一套面对生命病情的精神解脱之道,也可以说是意义治疗工夫,以个体的自觉来彻底解消一切人的...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7.html
-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三) 刘淑芬 大陆杂志 第96卷第3期 页20-40 -------------------------------------------------------------------------------- 页20 五、三阶教的僧侣塔墓群 六世纪末三阶教出现,和《尸陀林经》、《佛说要行拾身经》等经典的流行,有许多三阶教僧人采行林葬,又...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4.html
-
藏在石窟中: 以贞观八年四月,跏坐而终,人谓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长逝,又不臭腐,乃合床内于窟中。[40] 此处既说“跏坐而终”,又称“合床内于窟中”,应是采取一种坐式葬法。又,贞观十四年(六四○)...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