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然而,色界与无色界同是属于定地,此中为何又说唯色界系能生起四善根而无色界却不能呢?以下笔者将引用论中所解释“世第一法非无色界系”的理由来一探其中的主要原因50:  为何世第一法不是无色界系 ?  ...1. 《中阿含经》60卷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大正藏第2册,No.26。  2. 《杂阿含经》50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2册,No.99。  3. 《增一阿含经》51卷 (东晋?...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行者   “信行”是“贪行”的等分,这是二部论书的共同主张,如《清净道论》中云:  贪行者若起善业则信力强,以信近于贪德故。譬如于不善中贪是极柔润而不粗的、如是于善中信亦柔润而不粗的。50  从引文可见...经》60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2册,No.26。  2. 《杂阿含经》50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2册,No.99。  3. 《增一阿含经》51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2...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七十七智”与“度疑清净”之关系探究

    缘起法则始终是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真理,所谓体证一分、清凉一分、解脱一分。  参考书目  一、原典  1. 《杂阿含经》50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2册,No.99。  2. 《阿毗达磨大...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4.html
  • 四谛现观之略探──以《大毗婆沙论》及《清净道论》为主

    主要有两处:  (1)在行舍智时:  如说“如果彼(行舍智)见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跃入涅槃。”50  (2)在见证时:  如说“于初道的刹那见涅槃为‘见证’”。《清净道论》定义说,见涅槃...对于本文,笔者就管见所及,提出的一些浅见,当中挂一漏万,恐会贻笑大方,然明白到一切都是在学习中成长,故在此大胆的直抒己见,祈方教正。  参考书目  一、原典  1. 《杂阿含经》50卷 (刘宋?求那...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涅槃为所缘”初探──以《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为主

    摩地(后称三三昧)的讨论,部派之间是异说纷纭的。这是因为修行者可依此而得解脱,所以三三昧也称为三解脱门。50在这种意义之下,三三昧的内容也就自然地受到重视了。在本节当中,笔者的重点不在广泛地讨论三三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7册,妙林出版社,高雄市,民84年。  7、《弥兰王问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63册,妙林出版社,高雄市,民86年。  8、《杂阿含经》50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2册,...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中,将此时期的论书大致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当然在此之前也有学者分为四期的,如木村泰贤即是。50 无论如何,这只是对论书的界定有些许的不同而已。  在部派论书中所讨论的“四念处”很多,也有以专题来作...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想在娑婆世界修学佛法,实在太难了!基于此种考量,在净土既能亲蒙诸佛菩萨授教,50更无外在客观因素所系绊,如此,承佛等圣众的威德力与环境的自然天成等条件下,藉彼则可疾伏断自身烦恼,待功行圆满,再回入...祖师立论相互差异的原因之一。  38 《瑜伽师地论》卷49~50 (大正30,566c7~574b4)。另见《大品般若经》卷24 (大正8,395a10~18);《大智度论》卷24 (大正25,235...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自觉的基础。(50)  这样,十界中的三种境界,都具现于一念心中。一念心在迷在悟,可令生命分别置身于染污与清净的境地。故一念心的实践,非常重要。但何以心生是思议境,心具是不思议境,安藤还是没有交代清楚...根本思想とその展开》,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七三。  (50)同上书。  (51)田村说:“一念可以指极小、极微的世界。它可以是物,可以是心,是时间的、空间的极微(介尔)的东西,不一定限于心。不过,就...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1)

    造论立量,迭相攻难,自此大乘遂渐分裂矣。(上见《多罗即他史》45、50、51、52页)  注释:  (1)即唯识派。  (2)密宗受用女人,以为道助,非同俗人受室,故称手印即印契之意。  (3)持谓受...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147702.html
  • 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2)

    王朝将亡,外患侵凌,邦家多故,诸大德皆知法运已衰,故纷纷北来,使西藏佛教造成无比光显,信非偶然也。(上见《王臣史》50页)。  注释:  (1)即观音之六字大明咒印模。  (2)瑜伽相应义,即修相应行之...

    刘立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24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