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77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证悟

    证悟  一、原始佛教的证悟阶段  [117]所谓“证悟”,不只是禅宗,佛教一般也用此名词。而在佛教之前,佛教以外的印度宗教或哲学,也以证悟为课题,提出以证悟为目标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一般所认为的人生最高目标,是脱离轮回的束缚,获得没有苦恼的自由境界;所谓“证悟”,就是指这种境界。此点佛教亦与之相同。不过,证悟的境界,以及达到证悟的方法,佛教则未必与外道相同;相对于外道,佛教自有其特征。  对于﹝...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二)

    当是为后人所删除。(注116)这很有可能是因佛教其他宗派的干预的缘故,三阶教强调普法,有异于其他教派,因此和其他教派有相当程度紧张的关系。(注117)  四、从敦煌发现三阶教有关经典写本的年代,可知...。  注117 ,105-108。  注118 《三阶教之研究》,107。  注119 拙著,。  注120 《三阶教之研究》,11。  注12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卷,50下。  注122 ,...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3.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六六九下。  [117]:《永乐大典》(台北,世界书局),卷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页十。  [118]:赵立春,〈响堂山北齐塔形窟龛述论〉,《敦煌研究》二(一九九三):四○。并见:赵立春,〈响堂山北齐“...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
  • “满洲”与“文殊”的渊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领袖与佛菩萨(2)

    117 圣地感到向往,故西藏著作中会因五台山而认定汉地为文殊教 化之地,在藏地早有传统可循。 但明显地,在十五世纪,也就是中国明代中叶,在藏人的 ...,地方当局无所措备御用器具,甚至得借用于五台山,时人 见五台山的器用宛然内廷法物,乃愈坚信此中必曾为王者所居 。[ 注 117] 于是顺治出家五台山就成为清初历史的一大疑案 ...

    王俊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548109.html
  • 由三乘施设论菩萨正性离生——以大般若经第二会为中心

    处;不入菩萨正性离生而能证得   一切智智,亦无是处。世尊!云何令我如实了知.  P.117  诸菩萨摩诃萨要于诸道遍学满已   乃入菩萨正性离生.而不违理?”(大正 7, p. 349a-b)   ...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448125.html
  • 佛典中的“观“与“念”(1)

    反之,则为十善  。  页117  收回,返照到头上来,化为一座大如须弥山(Sameru妙高山)的金台,便在金台上,现出了清净微妙的十方诸佛国土。有的是七宝合成,有的是遍地莲花,有的庄严华美,犹如自在...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448126.html
  • 庄子与禅(1)

    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5年),页190-  117页  这里所谓的“夺”,是打之使忘的意思。“夺人不夺境”,是忘心不忘物;“夺境不夺人”,是忘物不忘心;“人境两俱夺”,是心物双忘;“人境俱不夺”,是...

    罗锦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648129.html
  • 编修年普要实事求是一评林子青《弘一大师新谱》(1)

    ────────(22)弘一:(出家人与书法),《(新加坡)南洋佛教》 (1979年11月)。(23)夏满子:(小梅花屋图及其它),同注(10),页117一120。 64页即用二千余字篇幅全文实录这...

    秦 启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048142.html
  • 实在与知识

    偏见的实在事实中展开的,而是受辩证观念的影响产生的(注117)。有一些题旨为这一类论证提供了特有的位置,此即超感觉的形上学的问题(注118)。这些问题既不能透过直接的观察也不能透过正确的推论来了观,例如...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南诏佛教考

    79–117 。  注15:[清]圆鼎,《滇释记》(云南丛书子部之二十九),  卷一,页1。  注26: 参见[明]杨慎,《增订南诏野史》,上卷,《中国  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阿阇梨并无区别。无相大师的  嫡传为净众神会,即张惟忠和尚的师父,因此张惟忠所传的  禅法很可能即具有杂密的成分。前文已述,南诏禅宗  ────────  注117: 阿部肇一,〈唐代蜀地?禅宗〉,《驹泽...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14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