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绳),“圆成实性”则是二取空所显真实(如 麻)。清辨所批评的瑜伽行派三性义中所说的“遍计所执”,已有从 无相唯识的征表走向有相唯识的征表之趋向,这是值得注意。(注11) 清辨在此颂文指出瑜伽...所谓凡夫位的遍计 所执,如此地,由于识作为所取能取显现者实无,在无分别智前,二 取灭无而二无性显现的话,于此,关于我们的存在的法,始也无,终 也无,则于一切种成法之损减。(注15) 我们预想从...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447524.html
-
栽花半亩宫;旧时歌舞苋夕磬散烟空。(注 76)
上述张湄诗中有小注云︰僧石峰能诗。 此石峰,即释澄声也。《重修台湾县志》卷 11,人物志.方技云︰
释澄声,号石峰,海会寺住持也。 戒行素著,擅书画,...、宗寅等的关系,得到台湾府知府吴逢圣的许可,将陈永华所撰碑记重给勒石。陈永华所撰〈梦蝶园记〉, 也被收录于乾隆十九年纂《重修台湾县志》卷 15 杂纪.古迹.梦蝶园及嘉庆十二年《续修台湾县志》卷 5 ...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947533.html
-
。要知:梵文的“念” manasi kāra 意为常念不忘,并无出声口念之意[11]。正如印顺博士所说:“称名为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 p. 81 本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12]这是一种...菩萨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5]等等。至于罗什以前的译经家,例如:支谦翻译‘维摩经’时,也有 “国土清净,佛国清净之行”、“严净佛土”[16]等句,就不见“净土”二字的用例。 ...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6.html
-
,但善导以后变为称名的意思,而为往生西方的根本业因。 [11] 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一○七八页下。印顺博士认为是系心思惟的念,念佛与称名来源各别。(‘净土与禅’五七─五八页) [12] 印顺‘净土与禅’五八页、妙云集下编第四册。 [13] 疆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六上。 [14] 藤田宏达‘原始净土思想の研究’五○七页。 [15]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7.html
-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僧传所纪的一点片段,其重点如下:(一)他在印度曾习“静摄”,然“佛陀无获”。到魏都恒安以后,还 “常居室内,自静遵业,……其通征玄……识者验以为得道也”[11]。换句话说,他的静坐证道...忽与一僧,言从泰岳来。稠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求不随”。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15] 上面...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9.html
-
卷一品一,有底下的一首偈颂: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
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11]
对于这首偈颂,青目有底下的注释:
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但众缘和合故得名字。自性...rdquo;[15];
定律(三)矛盾律(the rule of contradiction):不可能既P又非P。
下文我人将要证明,这三条定律,龙树的【中论】并不全都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因此,李...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447543.html
-
11]。 此言真实之理恒常不变,所谓“悟”乃契合此不变之真理。道生亦曰 “真理自然,悟亦冥符”[12] ,真理既是“不易之体”,亦为“湛然常照”永恒遍在,若凡夫开悟,则可冥合真理。若违背真理,即为“迷...15]。 勤修道品(道法之品类),虽可臻于涅槃之境,然道品并非罗汉(声闻乘之最高果位);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六种离苦得乐之法门,虽可达于佛境,然六度仅为方便法门,与修行...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转识故。[11] 此五种识,是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一心识与随顺遍转识,此随顺遍转识,非彼彼识摄,遍于彼彼识,是诸识中之“有识”,意即诸识所以为识,有其识体识用,为能转随顺之具,故称随顺遍转识。 ...唵摩罗故。[15] 此唵摩罗识之提出,盖唵摩罗以“无垢清净”之意,是真谛一派九识家所立,此唵摩罗识盖由阿赖耶识之染净具,再立一清净无垢识,以阿赖耶识是无常、有漏法,唵摩罗识别于阿赖耶是常、无漏法,是证...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5.html
-
禅宗史,二七七页。 [11] 同前,二七八页。 [12]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二四四页。 [13] 大正藏四八册三三七下。 [14] 大正藏八五册一二八三。 [15] 大正藏八五册...10]慧能之事迹,乃荷泽门下将法才所作的“曹溪大师别传”中的传说,编入坛经而成,同时,慧能与弟子的问答机缘,传说在当时的,也采录进去,成为“繁杂的古本”[11]。 p. 456 由以上五种版本看来,...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等句(注11)。实际上“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简写,Anapana的音译,原意是“出息入息”或呼吸的意思。“守意”的原文是...不睹。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大弥八极、细贯毛厘。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六行之由也”(注15)。这一段描写,真是把禅定的功能,...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