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套,绸缎290匹,布帛731匹,柱毯50余条,玉石60余颗,牲畜折银2073两,还有数以万袋的香料。这些都是由地方权贵们捐助的,反映了宗喀巴的崇高声望,和在僧俗当中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 法会期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2549104.html
-
中道实相诸法,此法既是果佛圆明之体,则知此体亦即是一切凡夫本具之性德50 。缘于以上对于众生性具实相诸法的理解,故《妙宗钞》续云: 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种]三昧51 通名念 佛...。 46《大正》卷37页371下。 47同上。 48见《印光法师嘉言录》流布本,页6。 49《大正》卷37页195上~中。 50所言性德者,有“内含”之义,意指虽具有如是本质,而尚未透过...
法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349180.html
-
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50
引文中的无字公案,指因甚狗子无佛性的话头;万法则指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这些公案或话头,和念佛(者...1995,页161-208)
50 清虞执西严培西同录,云栖净土汇语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引见:卍续藏册109,页0143,下-0144,上
51 引见:卍续藏册108,页0235,下-...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449184.html
-
《高僧传.释僧肇传》记载僧肇先撰〈般若无知论〉、次作〈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最后作〈涅槃无名论〉。(《大正藏》卷50,页365上~下)与现行本《肇论》次序不同。冢本善隆指出《出三藏记集》卷12的...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649238.html
-
。……为中华文化复兴,佛教思想重振,若思50从推广佛教真理对社会人生福祉,则必须培养人才,提高佛教社会地位,所谓德学兼修,自我调摄,不只为佛教复兴,而且对社会人心善良和慈悲智慧的影响,是今日对佛教教育...散论?宗教之精神价值》,台北:原泉出版社,1990年,页40。 50 原文“不”字疑为“思”字之误植。 51 释晓云,《觉之教育.觉之教育慧命开拓论》,页129─131。 52 释晓云,《觉之教育...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449318.html
-
是即菩提心”。(50)这个指的是胜义菩提心,他在《菩提心释》(藏文,No.1800)中说:“以世俗方式发起菩提心愿后,应生起修习胜义菩提心之力”,(51)修习的方法即是以蕴处界观菩提心自性不生。当时...1661),页 541中。 (49)同上。 (50)同上,页543中。 (51)龙树:菩提心释(藏文藏经,No.1800),页76,第2行 。龙树这篇文章在藏文中有二译:1. No.1800为印度堪...
张福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3149382.html
-
佛典,如把50卷本的《晋译华严经》分作五帙等,大藏经形成后,则按照大藏经的结构体系,将一些内容与性质相近的小经也分别合帙。这样便出现三种合帙的方式:一是一部数十卷或数百卷的大经分作若干帙的;二是一部十...
觉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5749446.html
-
江津。 1946年 50岁 于蜀院作《谈佛灭年代》(10月上旬)《种性义》(8月1日)、《佛性义》(院友会讲)等演讲。 1947年 51岁 内学院作出决定:(一)恢复南京内学院;(二)完成院学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349526.html
-
法華經》本身經文疏解工作中,紛紛表達他們對二乘授記的看法。如:道生《妙法蓮華經疏》〈方便品〉、〈法師品〉[49];法雲《法華經義記》卷四[50];嘉祥吉藏《法華義疏》〈授記品〉、〈因緣品〉[51],《...女性成佛仍存在一定不平等性的看法,可謂與般若經系觀點一致。 [49] 卍續藏.二乙.23.4.400頁右。 [50] 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頁621中-下,634中。 [51] 大正藏第三十四冊,頁...
李幸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849540.html
-
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74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