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44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四谛顿、渐现观之初探(1)

    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又《杂阿含经》卷15“396经”(大正2?106c)亦说欲得“法眼”当于四谛作无间等。  现观四谛的方法,在古老教法中,必须以“蕴、处、界”为对象,以观诸法共相─非常、苦、空、...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245314.html
  • 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1)

    ,必须本著佛教的古义,重视法与律的合一原则。 ”[〈人间佛教绪言〉;引见《妙云集(14)?佛在 人间》,页 106。]其次,对于“...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145411.html
  • 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2)

    合;此固顺欲界欲事之次第而成立者。第三部虽有 相 106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145412.html
  • 民國以來的漢藏佛教關係(1912-1949)

    汲取適合內地佛教的特質﹐則是當時學僧不 斷在思考的命題105。 除佛典的翻譯之外﹐在對日抗戰期間﹐法尊還編寫了《藏文文法》供該院學生學 習106。另接受國民政府教育部委託﹐編有《藏文課本》八冊及《...者皆有賴於西藏佛教之助也」。 106 釋法尊﹐《藏文文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10﹐p.103。 107 見﹐p.375。 108 謝冰瑩﹐﹐收入《太虛大師百歲誕辰紀念文集選》﹐ ...

    梅靜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345586.html
  • 试论太虚大师建构僧伽改革理论的背景和思想内涵

    )。  (二)、他和印光法师认识。 除教半年佛教小学时,略有交往之  外, 一九一一年夏季,自广州革命基地回上海后,即曾至普陀山度夏  ,与印光法师  页106  为诗友。印光不但激赏他的诗文才华,...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945616.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1)

    显著的详载(注104)。日本学者中,上山大竣所写的“昙旷与敦煌佛教学”一文中也提到此辩论会(注105)。藏文典籍表示那是在赤松带赞王统治时期举行。其开会地点,依照杜吉是在桑耶 (注106)bsam ...

    巴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345670.html
  • 阿赖耶识之“无明、爱结、有识之身”经证考察

    常相续,圣者得解脱,愚智缚脱异,深信勿疑惑,“正见有凡夫,有圣人”的经典根据。 关键词:1. 阿赖耶识 2. 有识之身 3.《显扬圣教论》 4.《杂阿含》294经 5. 佛身有漏 页106前  言  ...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745814.html
  • 魏晋佛学思想之开展

    、王弼以“无”释“道”,视“无”为本体,一切现象均源于“无”,“无”乃宇宙万物之本源。何晏曰: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106]  存有之所以为存有,全赖“无”始能存在;事物之所以为...》册150,页408右。[105] 《法华经疏》卷下,《卍续藏》册150,页410右。[106] 《列子.天瑞篇注》引何晏《道论》。[107] 王弼《老子注》第一章。[108]...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945819.html
  •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2)

    概论》页一二二。  (注106) 刊于《新亚学报》第九卷第一期,香港,一九六六。  (注107) 刊于《新亚学报》第十一卷上册,香港,一九七四。又收在《中国史学论文集》上册,华世出版社,台北,民六十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4245825.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的“发心”之对观

    79。  [20]参见陈玉蛟著,《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页106。  [21]这些看法有以登地与否,以及是否正受律仪积聚资粮,还有是否证得不退转地,或从因、果的差别等而  言愿心、行心的不同。  [...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44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