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531篇,用时1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僧思想研究

    宗匠,陶译玄典,法言无日不闻」(注10),「因请出禅法要三卷」(注11),「日夜修习,遂精练五门,善入六静」(注12)。司徒公姚嵩深相礼贵,尝称僧 为「邺卫之松柏」,故秦王姚兴乃敕见之,致公卿云集,欲观...及严观同学齐名,故时人评曰:『生、 发天真』,……生及 公,独标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注15),僧 「才识高朗,常随什传写,什每为 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注16)。罗什常与僧 讨论华梵语言及...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方面,“二空所显真如”的如如智相应于如如境,分分相应,则分分开显三种佛性,这是唯识观之衔接于如来藏佛性说 [11] 。由这两点看来,《佛性论》认为“应得因”当中已具有三种佛性,是强调修持主体已经具备“...15] :《佛性论》<自体相品>中,以如来藏五义 (自性、因、至得、真实、秘密) 说明“自体相”的“如意功德性” [16] 。此一如来藏五义与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的“法界五义”(性义、因义、藏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954328.html
  •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1)

    。  又《摄大乘论》卷三云:  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11]  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对此解释说:  乃至若得信等五根,不名定根,以未来得圣故。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清净性。[15]  一乘家认为,《宝性论》中所说的,一阐提众生,不入涅槃,无涅槃性的原因,只是因为此类阐提众生,诽谤大乘,不信大乘,不求大乘,所以诸佛菩萨方便示说为“一阐提”,以便使那些阐提众生当下醒悟...

    昌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0554419.html
  •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

    无涅槃性”,但对于“无涅槃性”的解释,并非是无有涅槃种性(种子),而是“贪著生死,不信乐大乘”这似乎对于无涅槃法尚有保留。 在真谛三藏的译本中另有二段释文提到了一阐提,如《摄大乘论释》卷11云:  复...No.1594。  8.《摄大乘论释》15卷(世亲菩萨造,真谛译)大正藏第31册,No.1595。  9.《摄大乘论释论》10卷(世亲菩萨造,隋.笈多共行矩等译)大正藏第  31册,No.1596。 ...

    释长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5854469.html
  • 梁武帝萧衍与梁代文风之研究

    1  自序1  提要.1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梁武帝的时代背景.12  第一节 政治动态.12  一、由帝位更迭到小康治世12  二、由世族权势到叙录寒素14  三、由武夫开国到时主儒雅15 ...:里仁书局 1987年8月  《十三经注疏》 清.阮元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年1月11版  《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藏经刊行会编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年  《大唐新语》 唐.刘肃 台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3954554.html
  • 许国霖与敦煌学

    目录》[9]。同年,陈垣先生仿赵明诚《金石录》的体例,将其所收资料编成了《敦煌劫余录》一书[10]。1929年11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并,馆务行政系统改组,于善本部下设考订、写经二组[11]。...陈熙贤、于道泉、孙楷第、朱福荣、王少云、马淮等[15]。周叔迦亦参与了对佛教写本的考订[16]。因日寇侵迫益盛,华北时局日趋动荡,1935年年底,北平图书馆馆藏贵重书籍开始奉命南迁,敦煌遗书装为49箱...

    余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4254555.html
  • 清辨“名言中自相有”之看法的探讨

    yod pa),如是,于论敌以何量成立有法(主词),彼量于立论者(应成派)则为不合适。任随何法亦无于名言自相成立之自性故。(月称)论师以此密意破自续师。”〈11〉  宗喀巴在此提出一个原则:成立色处...有缘显,有总无常,俱非观待不观待因。而无实俱非眼等,此是立敌俱不许。......若由错识所成立,敌者不成。由无错乱识所得者,则为立者量所不成,故说其喻非可相同。”〈15〉  此说“主词”的“总眼”若由...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254802.html
  • 论天台一念三千

    亦灭亦不灭,非灭非不灭等纵的四句,亦不能规定三千法的生源。真正的不思议境应该是:“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11]。在第三项中,说到:实相...”[15]《法华玄义》第二卷上云:“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16]此...

    利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3654883.html
  • 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隋唐也罢、更且是在宋元明代之中,中国哲学原来都是一个最终归向关于心与性的问题意识的探讨跟发言的哲学活动,心性说才是中国哲学真精神的结穴地,这就是「心性说」的思维要点。[注11]而我们认为「心性说」的提出...自然』,倡『性自天然』、『不加造作』。」[注15]  又言:  「从理论思维的角度说,佛儒在修行方法上的差异,是由二者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而随着佛儒二家在思维模式、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相互浸透、相互吸收,...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1954936.html
  •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

    和学无学二千人皆得受记。  10、《法师品》第十 佛告药王菩萨关于聆闻、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的种种功德。  11、《见宝塔品》第十一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释迦说《法华经》。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谄等过,住于慈悲、禅定、智慧,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最后说髻珠喻,叹本经是“诸经最上”。  15、《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六万恒沙菩萨和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释迦如来礼拜;佛告弥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065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