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10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庄严经论.修行品》初探

    590b。 23. 野泽(1936,60f)。而在智吉祥造的《庄严经论总义》中 也说:“于大乘法能生起欢喜故,本论名‘经庄严’”。 野泽(1938,113...

    释善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1646589.html
  • 《比丘尼传》研究

    并非只有书承而已,部份来自作者亲自探访、实地考察的成果。  三、比丘尼戒律在中土传播的过程  西域比丘尼产生甚早,释迦牟尼佛姨母大爱道即佛教女性出家的  页113  第一人,此后比丘与比丘尼在印地一道...

    吴季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046592.html
  • 《论语点睛》研究

    ─────所硕士论文,民国82年)( 注 31) 转引同前注,页 90( 注 32) 参考尤信雄《桐城文派学述》页 113 (文津出版社,民国 78 年) ...

    罗永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246637.html
  • 印光大师─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

    书〉:“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注113]又〈复永嘉某居士书〉:“出家一事,今人多以为避懒偷安计。其下焉者,则无有生路,作偷生计。故...78。卷上,页938。  [111] 同前注,页937。  [112] 同前注。  [113] 同注3,页45。  [114] 同前注。页226。  [115] 同前注。  [116] 同前注,页...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4946656.html
  • 陈那唯识理论的初探

    gyi sna^n-ba ~nid de .hdi.hi 此境的显现就是能量 页 113 ...

    陈宗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1846718.html
  • 从文殊法门看《中观论颂24?1—6》(2)

    引资料外,亦见Getty[1928],110-113。  [6] “多罗聚落”,Lamotte([1960],32-33)认为是指Uttara,位于舍卫城之东(或说北方);参看赤沼[1931],721...

    郭忠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246883.html
  • 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

    ,真的能启发一个修───────────(注 42) 引自《卍续藏经》,第113册,页66c。 72 页 道者见性成佛,得到解脱,管它历史是真是假。宗教与历史、修道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区别与是非,...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346884.html
  • 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

    113頁 印度大乘佛教時期,瑜伽行派的唯識法相學,在六識之上加 「第七識」(末那識)、(23)「第八識」(阿賴耶識),(24)而中國 ...

    張瑞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2546887.html
  • 晋王杨广和天台智者大师

    泰山[(112)]后还镇,即于二十日遣使奉书往迎智 ,称“余春未尽,必希拜觐”[(113)]。晋王的恩惠和“致书累请”使智 再也不好推辞,随即顺流东下,“重履江淮”[(114)]。  智 先到金陵栖霞寺...释慧觉传》。  [20] [53] [54] [81] [83] [84] [86] [90] [91] [92] [93] [94] [95](103)(106)(111)(113)(117)(145)...

    袁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4046928.html
  • 教化修行责任

      113、能者,怀抱福利大众的愿力;能者,发挥互助合作的美德;能者,拥有突破困难的勇气;能者,具足改良创新的抱负。   114、昼行要惜阴,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事要惜情。   115、彼此尊重...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024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