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34篇,用时7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朝鲜民族佛教的形成及发展

    2304人,信徒128万多人。  圆佛教,由全罗北道的朴重彬(法号少太山)在1924年创立,第二次大战后他的弟子对本教有较大发展,将宗教教化、教育、开办社会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发展教团。以一圆相表示法身佛作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1155552.html
  • 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第四节 结语 124  第七章 当代台湾南传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 127  第一节 南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 127  第二节 南传佛教佛陀观的思想内涵 128  第三节 南传佛教佛陀观在台湾佛寺的宗教...

    廖淑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5955647.html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2)

    如镜显像,名为现识;十、法既妄起,恃智为怀,令真性不显,名智障识。[127]  7、末那识存在的根据  为了能够证明第七末那识的存在,《成唯识论》卷五曾引证二经来说明[128]: 《入楞伽经》卷六称:...c。  [128]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4c。  [129] 《大乘入楞伽经》卷6,《大正藏》卷16,626c。  [130] 《瑜伽师地论》卷16, 《大正藏》卷30,364a。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155698.html
  • 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龙树学说〉,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及同注(11),页126,〈龙树的思想〉,页127~128。   [18] 《杂阿含》第十六︰「如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台北︰...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3855798.html
  • 《法华经》(方便品)之探讨

    8 月。   见《大乘妙法莲华经》(方便品)页 128-129。台北:佛教书局流通,民 78 年 8 月。   见《大乘妙法莲华经》(方便品)页 137。台北:佛教书局流通,民 78 年8月。   参...

    释见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455851.html
  • 十四世纪高丽僧人惠勤行迹考

    588、589、592、597。   47 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刊本,1984年,页1329。   48 页120、127、128。   49 页165上。又,同书卷3《送信圆禅者游江南诗》,页191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5555882.html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2)

    中称“妙喜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妙喜即宗杲[128]。可见宗杲所代表的临济宗与南宋诗坛极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西诗派在南宋初期的扩散蔓延以及在整个南宋的长盛不衰,与宗杲禅风的流布分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256019.html
  • 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

    石窟  第9、60号龛遗存宝冠佛2尊。  第60号龛(高128厘米,宽185厘米)设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佛像高90厘米,戴坐佛宝冠,椭圆形臂钏,齿轮项光,坐束腰叠涩莲座(图版3)。龛镌唐永昌元年(689...

    陈明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2156036.html
  • 佛祖真容—中国石窟寺探秘

    佛国世界中去。  通天岩还保存了北宋及其以后的铭文题刻有 128 品,有很多是历朝的文  人官宦们到此游玩参拜以后题写下的,它们书法隽美,刻工精致,具有一定 的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这里的风景胜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2256037.html
  • 佛法是一种本体论吗——比较哲学视域中对佛法基本要义的反思

    。[17](P128-129)问题是,即便是将garbha理解为gotra,亦可以得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同于“一切皆成”的结论。因为gotra只是成佛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8385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