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41篇,用时1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略述《阿含经》的业报观

    注五:大正1,703c-706b。   注六:大正2,655a-656a。   注七:大正4,458。   注八:大正2,237b-c。   注九:印顺《成佛之道》(台北:正闻,民82),pp.76-...

    性演法师

    |因果|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063400586.html
  • 《入行论》讲记(十二)

    ,还是其他?请说明原因。  82、如果一个人给你一亿美金,另一个人教你发菩提心,你觉得谁对你的恩德大?为什么?  83、经中说“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对此你能否真正生起诚信?请说明理由。 ...

    著:无著菩萨 译讲:索达吉堪布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1/0823276391.html
  • 食用菌与豆类是素食者最好的食物

    疾病的作用。   3.碳水化合物和多糖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中40%~82%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食用菌碳水化合物中的水溶性多糖和酸性多糖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

    佚名

    |素食|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3312214481.html
  • 《修心八颂》讲记之一

    音频地址: http://so.tudou.com/isearch/%E6%85%88%E8%AF%9A%E7%BD%97%E7%8F%A0%E5%A0%AA%E5%B8%83%E8%AE%B2%E4%BF%AE%E5%BF%83%E5%85%AB%E9%A2%82/ 藏王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佛法再次弘扬的时期,称为后弘期。后弘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以阿底峡尊者为代表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解

    |修心八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3/06543736611.html
  • 龙猛菩萨亲友书讲记(八)

    讲过,我寺院有一位拉雪堪布,今年82岁还是83岁了,他早上准时4点钟起床念经,这个习惯从小就养成了。以前我去弘法寺时,本老刚100岁,侍者说他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必须起床,从不间断。这么大年纪的人尚且如此...

    索达吉堪布传讲

    |亲友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12361536863.html
  • 龙树菩萨亲友书讲记(二十)

    思考题 82、八正道为什么立为“道”呢?通过修持八正道,可以获得什么智慧?为什么说这种智慧涵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 83、大小乘的经论中都说,在家人远远不如出家人,那依靠在家身份是否可以解脱?请...

    索达吉堪布传讲

    |亲友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08224137715.html
  • 陈那之因明及其认识论

    ] 法尊法师,前揭书,p.61。  [9] 北川秀则著,《インド古典论理学の研究》,京都:临川书店,1985,p.12。   [10] 法尊法师,前揭书,p.82。  [11] 北川秀则,前揭书,p....

    蔡伯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1538582.html
  • 浅析“喻”在新因明中的作用

    中的重要规则,即“合离规则”。“合”就是同喻体,“离”就是异喻体。在《集量论》中也提到“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一切喻中说,同法及余二。”(引自吕瀓:《集量论释略钞注》82页,余即异法)。“说因宗所随...

    张忠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01038645.html
  • 论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兼评黄志强的佛教逻辑现代研究

    前人的成果。该文刊载于《因明新论》,第501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4] 陈大齐:《蠡测》,第81至82页。   [5] 陈大齐:《蠡测》,第79至81页。   [6] 龚家骅:《逻辑与...

    郑 伟 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24138783.html
  • 佛教的心性論及其特色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剋,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T2, p82a) ...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434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