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63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六祖坛经”之禅机大旨

    后人皆推始于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所以  为后人推   25页   尊为禅宗初祖,实缘于下述之记载。  (一) 世尊拈华,迦叶微笑  丁福保、六祖坛经、付嘱品、笺注、第一。三页 ...」   「心量广大」,「心如虚空」,此示其无限性。「遍周  法界」,此见其普遍性。「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此显其  灵觉性。于「六祖坛经」,心即是性,既然,「妙性本空」  ,(注25)「...

    朱维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2670784.html
  • “天地有道”与“回念一几”──以“人的素质”之提升为核心

    经义实地」:「两端而一致」的豁显与运用  如以上所述,我们实际上是再展开一种「因而通之」,皆可以「通君子之道」的思考方式。25我们并不认为可以经由对治的方式来达到人的素质提升的效果,相反地,我们相信唯有...」,请参见《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页116。  24请参见同注1,前揭书,第九章〈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互动轴」〉,页157-175。  25此引自王夫之《庄子通》,页47,河洛图书公司印行...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2870785.html
  •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

     1.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四,页567中。此偈亦散见于《增一阿含经》卷1〈序品〉、《出曜经》卷25、《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14、《有部毘奈耶》卷50、《四分律》卷35等处。《增一阿含...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5470794.html
  • 佛教密宗华藏上师吴公润江弘法记

    五年上师观察时节因缘已届  25页  ,即在台北传授藏密红教宁玛巴派第七代传承大法。 (开示  录三册25页)受法弟子二十五人,一如莲师之二十五弟子。  上师临终两月前已预知时至,已先安排香港诺那精社...

    徐芹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1370805.html
  • 洪州宗心性思想评述

    不相容,绝对排斥的。这也就是马祖说的:「一切法皆是心法,……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25]表诠遮诠都是自心的妙用,关键是要真正懂得、把握和体悟自家的平常心...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3870821.html
  •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理论基础

    引起这次  干预的动机并不是功利的,道德的或文化沙文主义式的,(注  25)而是基于政治与经济的理由。  在桓玄掌握朝政时,佛教已深入东晋上层的统治阶级。那  时掌有实权的皇族贵冑如司马道子、司马元显、...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4270824.html
  • 境相章

    境相章  熊十力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5册  (原刊内学第二辑)  1978年11月初版  大乘文化出版社  页317-331  诸有为法靡不相待,所云识者本对境受称,若无境相, 焉起分别,故唯识言,义亦摄境,以境不离识,说识名唯。 此则吾宗本义,今详所以,学者择焉。 一切有情各有八识, (言八识者,谓眼等乃至第八。又 凡言识,义兼心所。) 而此诸识皆为能变。斯义既了,而后可谈境不离识之故。...

    熊十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5170835.html
  • 救国、宗教抑哲学?──梁启超早年的佛学观及其转折(1891--1912)

    古代的典籍赋予它现实实用的教化意义[24]。一八八九年底康氏与川人廖平结识[25],了解到经学分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两种传衍,他即将理想的中国宗教概念投射在「真正的」儒家经学身上,于是,康于一八九一年秋...

    王俊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5970836.html
  •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

    一次的苦都能成为智慧与慈悲的养料[注25]。」林清玄希望每一次的苦都能转成智慧,来承担人间的苦,这种承担迫使他继续撰写「学佛散文」。  林清玄从此找到写作的庞大泉源,从「菩提系列」、「人生对话系列」、...  注22:林清玄,《孔雀的幼年时代》(希代书版公司,一九八六),页五。  注23、25:《生命的龙卷风》,页二三。  注24:《紫色菩提》,页六。  注26、27:《生命的龙卷风》,页二四。  注...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1070842.html
  • 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

    ;  24、〈叹观音势至赞〉(P.3118);  25、〈法照和尚念佛赞〉(P.3216);  26、萧子良撰《净住子》20卷(S.721)(涉及到弥勒净土。现存各种藏经,皆未收录);……  上述的...

    张子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127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