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62篇,用时13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伪经”与观音信仰

    文化馆,民国62年)卷4,页10a。 105 页 真经必须是在外国写成后才传入中国的,所以梵文(或其他中亚细亚原文)的原本如果存在,那是一个保证该中文经典为真经的有力条件。不过单只这一条件仍然不够...

    于君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747530.html
  • 台湾佛教史前期(2)

    海会寺”(寺原郑氏故宅)云︰ 此地当年拟馆娃,蜃楼海市霸图赊;王孙已去遗芳草,宫院谁来扫落花。─────────── (注 78)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上册,页105~106。(注 79) 《...楼)。 (注 98) 《剑花室诗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页105。 (注 99) 卢嘉兴前揭文。 312 页 处,当时的咨议参军陈永华为之取名曰梦蝶园,该处也住有僧侣。岁月移至康熙...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947533.html
  • 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注1)

    ┼────┼────┤│台中县 │ 57 │ 93 │ 105 │ 131 │├─────┼────┼────┼────┼────┤│彰化县 │ 44 ...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047534.html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2)

    略法事仪赞’二卷中所集录的‘般舟三昧赞’也都标明慈愍三藏的著作[105]。  善导的净土门于唐代辈出了不少学者──迦才、怀感、法照、飞锡、少康等人,而奠定日本净土宗的基础,又新罗也辈出元晓、憬兴、义寂...。   [103] 共有一一二六句,详见善导撰‘般舟赞’,具名‘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104] ‘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大正五○、八九○中。   [105] 大正四七、四八一上...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7.html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2)

    る议论〉,《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纪要》第13号,京都,成田山新胜市寺,1990年,  p.105~149。  25. 堀内伸一:〈‘法华玄义’における二谛说〉,《前田惠学博士还历记念论  集.〈我〉思想》...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9.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105如《大智度论》说到具备“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三种条件,是名“菩提萨埵”。106且经中处处称叹释尊往昔修菩萨道时的难行能行,此不但显现菩萨的难能可贵,也表达了菩萨应有的愿行。...11~21),卷5 (大正47,59c3~11);唐?窥基造,《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卷1 (大正47,105a2~19);唐?道宣《广弘明集》卷27 (大正52,316c19~317a20)。另参见印顺...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印一二五)(光六二)(大七一)(内六一)【S105】  (b)是名比丘断五支,成六分,守护于一,依猗(猗,宋本作倚)于四,舍除诸谛,离四衢,证诸觉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清白,名为...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147816.html
  • 略探受“迦絺那”仪式所得

    《僧祇律》为:“若比丘衣竟,迦絺那衣已舍,若得非时衣,比丘若须应取,疾作衣受,若不足,有望处为满故,听一月畜,若过者,足、不足,尼萨耆波夜提。”[105] 《四分律》称:“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为例。  [102] 参本文第一节。  [103] 参宫林彦昭上引文,页16。  [104] 见T22, 1422, 196a19-22。  [105] 见T22, 1426, 551a16-17。...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龙树对“空”之诠释

    其它著作中亦有对“空”作说明,资料繁多,在此略之。  7 大正30?32中(青目释)。把“空”误解为“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龙树在《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中)说:“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83。  47 杨士毅,《语言?演绎逻辑?哲学~兼论在宗教与社会的应用》,(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3),页105。  48 “抽象”意指运用人类思维力量,从具体特殊的种种事物中,抽离出该事物...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1047910.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就是六尘之“六外界”。彼能受识就是六识之“六识界”。然而十一识中还有其它未提及的识,该如何说明呢?论中说到,此为这五识的差别相,也就是从这几识再细分出来的,为补充说明身等五识的作用而安立。105简言之...另外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说到:“圣典中有时说心,有时说意,有时又说识。所以历来论师,都认此三者为同一的。”p.105。水野弘元先生在《佛教佛理研究》也说:“心、意、识之语,自原始佛教以来,乃至在部派...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