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451篇,用时8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4...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

    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弥戒,须有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也受不成……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24]  在此,弘一法师自己也说:“沙弥戒...,莆田广化寺印。   [24] 见《弘一大师讲演录》第27页,四川省宗教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25] 见金梅《徐蔚如的提示与弘一佛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文。   [26] 见《弘一大师讲演录》第3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思想,为‘人间佛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七十年来,著作等身,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4] 基于这一理解,他对太虚、印顺、赵朴初三人的“...》,《佛学研究》1995年号。  [23] 洪修平:《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佛学研究》1995年号。  [24] 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一,《法音》1997年第9期。  [...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中所说的对名言的妄执即“遍计所执自相执”只是《成唯识论》的遍计所执自性的一分。为破除此执,佛立相无性,“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24]   第二,生无自性性。《深密》说...16/694。  [23] 《解深密经》,大正藏16/694。  [24] 《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31/48。  [25]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16/694。  [26] 大正藏31/48。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23符坚攻破襄阳,道安、习凿齿被擒,符坚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24从此以后,道安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人,大...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4、《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5、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页   26、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89页   27、...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阿含经》的义理,说明心.意.识三者的关联及连贯性,[24]后者则在探讨唯识学的形成脉络下,论述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以下分别就此两个线索作论述。  1.从“意”与“心”贯串到“识”的理解  在阿含佛典...之意,同上注,p. 51。  [23] 同上注,p. 51。  [24] 附带一提,水野弘元在其《佛教の心识论》一书,亦顺著心意识三个概念作解说,其中观点与印顺法师有不少谋合之处,可参照阅读。见水野弘...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圣凯法师: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也。故彼云:息妄显真,正是《地》、《摄》等论所执也。[24]   真谛的佛性思想仍然是一种“中间路线”,真如并不是“本觉”。但是,北地摄论师受到地论...   [24] 《大乘四论玄义》卷八,《卍续藏》第74册,第111页下-112页上。   [2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89页。吴汝钧认为佛性...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在此蕴摄故独名行蕴。”[24]语言是“蕴法”之一种,它是诠表诸法性相的工具。有部计有声体具音韵屈曲,故能生离声体别有之名等为能诠法。词与物的关系就是能诠与所诠的关系,语言作为能诠法,就是人们用以指谓、...] 见于:《俱舍论》卷五。  [24] 《大毗婆沙论》卷七四,大正27·384下。  [25] 《大智度论》卷十二,大正25·147下。  [26] 《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大正25·390上。  [...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谓量果(知识)是从能量(能知)所量(所知)中产生的结果。这量果是有体法,是存在的。不过,唯识学上特别注重说明关系一点罢了。[24]  法舫法师把“量果”定义为“从能量(能知)所量(所知)中产生的结果”...藏》第三十一卷,第10页,中。  [22]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1—83页。  [23]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2页。   [24]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
  • 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

    归纳为《唯情论》、《善恶论》。出狱后携此二文请梁漱溟审阅,为梁先生所否定。然此二文,实为王恩洋24岁以前的哲学思想之总结。  在狱中,他还阅读了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著作,深感社会有实行改革的必要。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17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