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349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

    为人心灵所感知。(《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 1973年,第 22页)这一论点常常被概括为:“存在即被感知”。初初看去,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与王阳明的“意之所在便是物”似乎颇多类似之处。不过,...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2.html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

    的激励力量”(the moral incentive)[22],道德的激励力量(moral incentive)属于动力因的范畴,但康德却将沉思理性法则视为其主要的来源,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以形式因(...Metaphysical of Morals, p. 58.   [22] 参见Kant,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pp. 158-159。   [23] Kant,...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3.html
  • 罗汉画家

    ,眼、口、耳、孔、鼻穴等用浓墨点出,颜面多带滑稽味,衣纹用淡墨画轮廓,但领襟、袖口、衣带则用焦墨点出,由于墨色浓淡对比有致,使得画面活泼清新,在稚拙而朴质中,有明朗而秀致的韵味。[22]此幅五祖再来图...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8445592207.html
  • 一本不该被冷落的著作——关于弘一法师和《韩握》三题

    书前附有图片22帧,其中有弘一法师为该书所作序言的真迹,弘一法师、高文显在韩偓墓前的留影,韩偓旧墓和新墓的照片,以及丰子恺按韩偓诗意所绘的漫画等等。该书在1984年10月,即法师辞世42年后,由台北新...卷224--225页。   [21]见同上,226页。   [22]见同上,226页。   [23]见同上,134页。   [24]见同上,233页。   [25]见高文显《韩偓·跋》新文...

    徐正纶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2992389.html
  • 一念之间(上)

    达成理想   卷二 体悟生活的新意境   观念21 成功的生存-活着真好   观念22 成功的决心-操之在我   观念23 成功的见解-内心投射   观念24 成功的关键-心灵改革   观念...

    释达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3292392.html
  • 石刻的圣迹——中国石窟寺巡礼

    浓厚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柔质袈裟坐在克孜尔石窟前,显得那样飘逸和潇洒。他低首遐思,清癯的脸上闪过一层智慧的微笑。   沙门入朝与皇家开窟   鸠摩罗什22岁时,即是公元366年,大师在游学疏勒途中,...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42292664.html
  • 贵州佛教著名寺庙

    1875年~1908年)法华重建。有上殿、下殿及两列厢房,四栋22间,四合院布局,为木架结构歇山顶。天井为石板铺墁。东西长9米,南北宽9.45米。上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21米,进深 9米。佛龛面阔2.3米...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792782.html
  • 贵州佛教历史

    成立佛教会   民国元年(1912年)4月,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成立,贵州等22个省成立分会。民国18年(1929年)圆瑛、太虚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佛教总会,同时在各省设立分会,贵州中华佛教会贵州分会...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892785.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三)

    别阴、界、入。以四大少故。四大所生色阴,十一人、十一界所摄(22)。若但四大所生色,则无别阴也,十入、十界所摄。如是四大、四大所生色,虽复自生,生彼无咎。所以者何?生生之大,以有空名。如前说水月、镜像...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193156.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

    。   (21)先碍实智:疑为「无碍实智」之误。无碍实智,即一切智、无分别智、根本智,为达於一切法实性之智。此智通达自在,所以用无碍形容。   (22)声闻阿毗昙广分别根本十结:阿毗昙,梵文的音译...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