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性本淨之意義

    18.定根、19慧根 精神性的理想能力 20.未知當知根、21.已知根、22.具知根 證悟之智的能力 (三無漏根) [221]其中,命根是超越肉體、精神二方面的生命力,...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果等内容则无不同。   巴利《增支部》4集235经中,用八正道说明无漏业,同236经则以七觉支说明无漏业。18 又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说无漏的八正道有果报,认为有无漏的异熟。19 无漏业灭尽三界...既断,名为不然,彼不许有第八识故。”指出色心互薰说的不合理。(参原书p. 193)   12 《俱舍论》卷19(大29,98b):“世间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8.html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生命,所抱持的看法或态度,[19]现在就试论对自己生命的看法或态度。这可从自己修行佛道的角度,以及救济众生的角度来看。   例如,释尊二十九岁出家时,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放弃了受束缚的释迦国王位,...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原始佛教的心

    缘起。[19] 如下所示:   [41]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信(saddhā)─悦(pāmojja)─喜(pīti)─轻安(passaddhi)─乐(sukha)─...16] A.i, p. 176.  [17] A.i, p. 177.  [18] S.ii, p. 66.  [19] S.ii, p. 31f.  [20] M.iii, p. 285.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部论书的定义。   关于三无漏根,《舍利弗毗昙论》的定义与巴利的定义完全不同。例如,[61]未知当知根的定义是:19   云何未知欲知根?坚信(随信行)、坚法(随法行)人、若法圣无漏非根,得名根,除...a)。   18同上卷5(560c)。   19同上(561a)。   20《法蕴足论》卷10(大26, 499c)。   21Vibhavga , pp. 306-344.   22出处同...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
  • 证悟

    19  如前所述,菩萨十地说或四位说也有种种说法,对于菩萨与声闻阶位之关系也有异说;最后出现的大乘菩萨十地说,为后世所依据而使用的,也就是华严的十地说,此与梵文《大事》的十地说,或者最初期的大乘诸经...(大8, 101c、102a)、《大品般若经》19(大8,358c、359a)、《大般若经》诸处、《文殊师利问菩提署经》(大14, 435b)、《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14,482b)、《伽耶山顶经》...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改革观念

    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心均平”,[18] 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一切天人众生于“五浊乐”的无常中引导到“涅槃常乐”。[19] 因此,单从现存的经文看,很难被用作造反的口实。但其蕴含的某些...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
  •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到了宋代,继承唯心净土思想的延寿禅师又说:“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19] 他认为,唯心念佛是以唯心观照万事万物,  ---------------...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6.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终于俗宅也。”又说:“此志云终于俗宅,葬于石室,必是仍窆崔氏墓地。”[18]后来,陆增祥虽然指出“窆诸石室而铭之,从释氏法也。”[19]但他并未做进一步的说明。然而从其铭文中“形归掩石,神住开莲”,可知...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卷二十五,页三十三,〈尼修梵石室铭〉。  [18]:同前注,页三十五、三十七。  [19]:《金石续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四册,台北,新...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