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他的引证中可以看出。在《解深密经疏》中引用的经论一共有83种,又引用了21位学者和部派佛教的13部派。在《仁王经疏》中引用70种以上的经论、14位以上的学者、三个部派。《般若心经赞》中也引用了29...
智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6.html
-
因缘仍然要藉由六根,使产生的识对应到名色才会发生。第二段经文中提及到“心”,其实在《阿含经》中,心、意、识三者经常是同一事而不同的称呼,如同经云:“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21所以解释第二...46、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p.16~21、山本启量《原始佛教の哲学》p.151。 6 如《杂阿含经》卷八,188~299经;《杂阿含经》卷九,230~255经;《杂阿含经》卷十一,273~282经...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落在形上学的范围里,依整个西方思考的特性,使它如此。因此,从形上学出来再往退后,而进入形上学的本质特性中(注21)。 遗忘存有是这么的容易!想揭露存有是这么的困难!原来,它们在“真理的层次”上是相异...P。3。 注042 WG。,P。19,P。21。 注043 WG。,P。23。 注044 见《讲记》,页5962。 注045 见《讲记》,页6369。 注046 《大正藏》十六卷,698上、...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等论书,将色聚说与极微说视为相同,所以在中国、日本,原来色聚说之[358]意义已完全丧失,只将色聚说成是物质的量之聚合,这真是很大的误解。21 又,与极微说有关连的,在中国、日本,说到极微与极微聚之...10(大29, 383c)。
20《大毗婆沙论》卷13(大27, 63a以下)、《俱舍论》卷2(大29, 12a)等。
21在日本所著《俱舍论法义》卷4(大64, 79b)、《俱舍论颂疏抄...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047997.html
-
毘39, 200a。毘38, 198b。成7, 289b。
D. 無為法
經部並不積極說無為法,沒有列舉無為法之數目。21 而寧可將無為法當成假法。
...Buddhismus, S. 308.
20 案:日文原本為「416」,應是「461」之誤。
21 根據藏傳,經部立六種無法,即:(1)具有一般意義或概念者,(2)過去,(3)未來,(4)空、無我,(5...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定心所法的存在,主张受、想、思等,就是心的本身,只不过是心的分位差别(具有特殊心理作用的心),假名为心所而已。21 总之,各部派阿毗达磨的心识说极为详细而复杂,主体的识体被区分为六种、十五种、二十种...杂阿毗昙心论》卷1, 大28, 872b、《俱舍论》卷4, 大29, 21c等中,心、意、识不仅名称、用法等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例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 大30, 280b中,谓“心”是指一切种子所...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karma karmmar?ayāya sa?vartate
(非黑非白异熟业能尽诸业)。21 若只依梵文,则变成是采取b的立场,认为有无漏异熟。到底何者是正确的?若依照原本梵文所述,则玄奘即是受到...大32, 299c)。
21 《瑜伽师地论》卷9(大30, 319b)、Yogācārabhūmi, p. 190。
22 《南传》18. p.404等。...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8.html
-
行邪淫者[21]才是臭秽,而非食肉者是臭秽。专行个人私欲、贪著食物美味、有不净之念、断灭论或邪伪而难以教导者才是臭秽,并非食肉者是臭秽,经中并以偈颂详细说明之。 由于佛教出家众之经济生活仰赖在家众,...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快乐的受之后,生起讨厌、想逃避的憎恶之念,[20] 对于这些爱憎等念,以所谓“爱支”的意志(业的a要素)表示。其次,对于其对象兴起取舍的实际行动,称为“取支”(业的b要素)。[21] 在取舍等行动之后,... [21] 在十二缘起的注释经中(S.ii, p. 3),将“取”说明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之烦恼,后来的缘起说中亦皆如此解释;但是,我认为“取”原本的意思,应该是指由贪而起爱念之后,生起邪淫...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
首先,在巴利论书中,《分别论》第16章是“智分别”?ā?a-vibha?ga 21,本章列出种种的智事(?ā?avatthu,智的基础)。一种智有68种,二种智各35...a)。
18同上卷5(560c)。
19同上(561a)。
20《法蕴足论》卷10(大26, 499c)。
21Vibhavga , pp. 306-344.
22出处同...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