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630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惟俨法师:慈悲心与空观

    5、《六度集经》卷五,《大正藏》第3卷,第25页上。 ...

    惟 俨 ( 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莲山双林寺住持)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2273331.html
  • 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  25于君方,《宝卷文学中的观音与民间信仰》,  26于君方注张译心徐雅慧译《找寻女性观音的可能前身-观音和中国的女神》香光庄严第五十九期中华民国八十八年九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2673387.html
  • 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

    治天下」,「不以刀杖,自然靡伏」(注25)。  , 他作为王者的身分与真君王治天下似乎相近,但穰佉王的最大愿望  是与其它臣民一样,期待弥勒降生,而共同聆听佛法成道。 因此道教  的「真君出世」的观念...注25 同(22),页421-b。  注26 《魏书》,卷114,,页10。  注27 同上,页11。  注28 《资治通鉴》(世界书局),卷123,五,文帝元嘉十五  年三月,页3867。 ...

    陈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373401.html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5、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6、气以...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

    ,经微尘劫,备尝众苦,欢喜忍受,终无厌悔;令彼众生先成佛道。[25]  法师认为,菩萨戒虽然也不容易得,但总比沙弥、比丘戒简便,只要求受者有真诚之心,具足菩萨种性并且能发起菩提心,在佛像前自誓受亦成。...,莆田广化寺印。   [24] 见《弘一大师讲演录》第27页,四川省宗教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25] 见金梅《徐蔚如的提示与弘一佛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文。   [26] 见《弘一大师讲演录》第3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人间佛教理论也是继承大于分歧与修正”的。[25] 他强调“道并行而不悖”的观点,认为在现实性上有必要消解太虚、印顺之间的异,“太虚的理论建构博大,包容性强,初步奠定了人间佛教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印顺立...25] 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上,《法音》1998年第6期。  [26] 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下,《法音》...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明生无自性性。”[25]诸法依众缘而起就是依他起相。依他而起就意味着诸法不自生,即生无自性性。依止依他起性安立生无性,...16/694。  [23] 《解深密经》,大正藏16/694。  [24] 《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31/48。  [25]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16/694。  [26] 大正藏31/48。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记载说:“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25原有的译经,经常出现错误,佛经的深奥义理表达不出来。...收于《大正藏》第25册,又称为《三法度经论》。依四《阿含经》,说德(施、戒、修三真度)、恶(恶行、爱、无明三真度)、依(阴、界、入三真度)等三法九真度。“真度”是梵文...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中说“此心、此意、此识”[25],显示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而历来论师也认为此三者为同一的。而要理解“识”为何,可对“意”与“心”有所认识,因此印顺法师从三者个别的涵意去作相对的分别,再作系统式的贯串。...元《佛教の心识论》,东京:株式会社,1978改订版,页42~51。  [25] (T02, no. 99, p. 8, a8)  [26] (T01, no. 26, p. 791, b16-17) ...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圣凯法师: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真谛突出了真如的普遍性、必然性,而其“内在性”明显不足。而中国佛性思想经过道生“性理不殊”,“理”具有体、性二义[25],从而将...   [24] 《大乘四论玄义》卷八,《卍续藏》第74册,第111页下-112页上。   [2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89页。吴汝钧认为佛性...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