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约制定的原则性,百丈曾言:“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20]百丈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原则:“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21]他既不重大乘律,...) [20] 《景德传灯录》卷6,《百丈怀海传附禅门规式》。 [21] 《宋高僧传》卷10《百丈怀海传》,《大正藏》50册,页770。 [22] 《宋高僧传》卷10《百丈怀海传》,《大正藏》50...
金玉良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450848.html
-
不二法门。 (20)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回向一切智为二。智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21)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650855.html
-
男女情欲的束缚而达到尘心出染、自在解脱,在《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中有僧人僧迦摩舍弃其妻而出家,妻之老母欲劝他回心转意,僧迦摩回答老母:“有男有女者。愚者所习行。我常无我身。岂有男女哉”(注21)何等...正2:No.125-28/707c: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注17:大正1:No.1-21/141b: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三○) 世记经?战斗品 注18:大正1:No.8-2/211b:大坚固...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5750857.html
-
振玄猷。故曰:‘毗尼住则正法住’也。不然则五邪罔禁,八秽殉身,亏僧宝之尊称,失福田之净德,上无楷模,下阙规绳,纵能聚众匡徒,悉属附法魔外。欲令正法久住,岂可得乎?”21毗尼藏者是佛法寿,这是佛界从来就...现代社会》, 149页。 19 弘一:《律学要略》。 20 见月:《传戒正范》,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2,1-3页。
21 《卍续藏经》,61册,645页上。 22 《卍续藏经》,61...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0350873.html
-
王妃、魔女、金刚、力士等,有的女像全身赤裸,一丝不挂,双乳高耸,面如满月,含笑欲语。古格曼陀罗殿壁画的第四层即绘有一周各种裸体小像,包括供养天女、度母、佛母、菩萨等,其中供养天女有21身,各位天女形象...
康 格桑益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1850912.html
-
灯塔。塔高21米。 泉州开元寺拜庭有两座波罗门金涂式石塔。通高5.48米,每面刻四尊佛像,塔身四面刻圆拱龛,龛内浮雕故事图。塔顶四个转角雕刻带翅膀的怪兽,颇似唐墓出土的愧头俑。塔顶为方形石盖,四面刻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2050917.html
-
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开迹显本之旨也。到此境界,儒释同源,诤论都息矣。”(《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杂录》卷四)同时,他对“克己复礼”一句也完全作了佛学的解释。[21]对孟子,杨氏则颇多微词...。”(《杂录》卷八) [20] 杨氏此《叙》存于《等不等观杂录》卷三,未收入《大日本续藏经》中。 [21] 《论语发隐》:“己者,七识我执也。礼者,平等性智也。仁者,性净本觉也。转七识为...
楼 宇 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151001.html
-
(附录21)等。
如宣传被收押而枷锁自脱灵验者,有《宣验记》载:高苟事(附录4)、郭宣事(附录8),《冥祥记》载:晋窦传事、张崇事、徐义事(附录27)、宋张兴妻事(附录30)、王球事(附灵41),梁...)
21、晋潘道秀,吴郡人。年二十余,为军纠主,北为征固。既而军少失利,秀窜逸被掠,经数处作奴。俘虏异域,欲归无因。少信佛法,恒志心念观世音,每梦寐,辄见像。后既南奔,迷不知道,于穷山中,忽睹真形...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251002.html
-
Outline of Rel. Lit. in India 》,仍未完。此书甚好,其中论《法华经》一节甚有理。我前年认《五百弟子受记品》以下为后人增入的,遂不大注意他们。Farguhar指出21至26为第三...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451004.html
-
精神,唐.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说:“菩萨先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21]。中国佛教奉菩萨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以救渡一切众生为最高愿望,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ldquo...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165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