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75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2)

    .77~118。  3. 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二谛观〉,《谛观》第73期,南投,谛观出版社,  82年(1991)4月25日,p.1~17。  4. 寂印:〈《中论》二谛说浅释〉,《海潮音》第73卷...罢了。  17 《成实论》卷10﹙大正32,316c4~5﹚云:“第一义谛故说无,世谛故说有。”  18 《成实论》卷12﹙大正32,333a7~28﹚云:“问曰:若以无性名无我者,今五阴实无耶?答曰:...

    释如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647569.html
  • 试论“法住智”思想之开展

    ,令其获得法住智。不过佛陀继续问道:“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16具足住不?”须深自是答不,这时佛陀才说:“(此即)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17就此当下,须深远尘、离垢,得...殊胜故。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以无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有说:于契经中说解脱八身作证者,皆以此二解脱故得名身证。由此等义故,唯二种说身作证具足住者。”  17 同注...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0.html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所成慧缘名义16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17  总之,修所成慧乃是行者亲近善士,将听闻而获得的名句文身,加以精勤审思抉择... (Vol. I), by Peter Masefield, p.107.  7 《杂阿含经》(大正2,214b12-17):“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彼无增损变异者...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身行念经〉则只有三十分身,当中也是缺少了“肠间膜”及“脑”。16《长部》的〈大念处经〉说到了三十一分身,不过多出了“淋巴液”而缺少了“脑”及“(脂)膏”。17然而,比对汉译的《中阿含经》的〈念身经〉或〈...所成。问:暖为欲界系?为色界系?为无色界系?答:唯色界系。问:暖为在定?为不在定?答:唯在定。”(大正27,31a14~17)。另外《大毗婆沙论》卷10也提到说:“地者,此行相在七地,谓欲界、未至、...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若有正确的知见,对修定的下手处(慧地)、发心及次第都肯定后再来修,就可谨慎提防那为名闻利养而修定的心生起。无此“自私”的心,则谄诳心不起,“身、心正直”心所也能生起。17  (三) 惭、愧心所 (依“...版)104页。  17 参阅简金武著,《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156~158页。  18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429页。  19 参阅《长阿含20经》(大正1,83c);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1)

    看法,在此不作进一步的说明。16 然,笔者想对巴利文satipaTThAna中的“paTThAna”(有“处”、“住”之意)语义作一探讨。  首先,有关“paTThAna”一词可在巴利圣典七论 17中...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2)

    Path to Awakening:A Study of the Bodhi-PakkhiyA DhammA,p.30-58。   17 南传七论是:“1、法集论(Dhamma-saGgani);2、分...17、jhAnapaccayo﹙静虑缘﹚;18、maggapaccayo﹙道缘﹚;19、sampayuttapaccayo﹙相应缘﹚;20、vippayuttapaccayo﹙不相应缘﹚;21、...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547579.html
  • 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

    众生不堕四处,一者妄见痴迷疑惑;二者苦道恶道堕道;三者以嫉妒心、以怨结心破坏正教;四者以下劣心贪乐小乘。阿难!兴此二事自利利他是菩提事。16  《佛说无上依经》是如来藏系的经典17,其指出无分别智能成就...优婆塞戒经》7卷 (北凉?昙无谶译) 大正藏第24册,No.1488。  15.《大智度论》100卷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25册,  No.1509。  16.《十住毗婆沙论》17卷 (...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1)

    句,无漏心相当于否定句,亦有漏亦无漏心相当于综合句,非有漏非无漏心相当超越句。(17)这种分法,表现于他的《次第禅门》一钜著中,关于有漏心,智顗说:  有漏心者,即是凡夫外道心。具三漏故,名有漏心。...15)《次第禅门》二,《大正藏》四六·四八六a。  (16)《大正藏》四六·九五四a~b。  (17)关于中观学的四句的思考方式,能看拙著《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  (...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稍入相似,则证真实,是为理本。(17)  这是从心是法本、心是语本、心是行本说下来,最后归于心是理本。一念心动,而生起种种存在,故心是法本;法即是存在之意。由心推动思想,由思想推动言说,故心是语本。...  (14)《摩诃止观》一上,《大正藏》四六·四a。  (15)《摩诃止观》二上,《大正藏》四六·一四c。  (16)《法华玄义》(17)《大正藏》八上,三三·七七八b。  (18)《摩诃止观》一下,...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