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之意义

    ,第6项“殁法”与契经中的“尽法”较为相近;相反地,第8项在契经中应作两项,其则合为一项。另外,《舍利弗阿毗昙论》与《成实论》的译语同样都是“尽、变(坏)、离、灭”[19],与契经合,与《瑜伽师地论》...。当知此中,除离欲法及以灭法,由所余相,略观三世所有过患,由所除相,观彼出离。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  [19]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1(大正28,...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论天台一念三千

    、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作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19]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总共有十种...广佛华严经》卷19,《大正藏》卷10,102a—102b。  [2]同上,卷10,《大正藏》卷9,465c。  [3]《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大正藏》卷33,696a。  [4]《摩诃止观》卷5,《...

    利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3654883.html
  • 千手观音像造形研究

    之,心摇目眩。  我曾站在像下仰视,各手如在摆动,鬼斧神工,真令人有观止之  叹!」(注19)  诚然,在高不过三公尺的主像左右上下,像孔雀开屏似的序列千  手,分布在八十八平方公尺的崖面上,手持各种...唐宋佛教崖雕之研究」,民国六十五年,台湾风  物杂志。  注19:同注一七。  注20:西藏密教在十一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宁玛、噶当、萨迦、格  举等四派、八思巴为萨迦派第五代祖师,1268年,他奉...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4854899.html
  • 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功夫操作,不管功夫理论的知识性建构的理性认知活动,他们使所有的活动都是持守在功夫状态中的活动,这就是「知识往功夫上说、功夫往境界上说、境界在最高证悟状态中谈」的通行本坛经风格的最真实写照,[注19]...页一二一。  [17] 参见,洪修平吴永和着《禅学与玄学》,台北扬智.一九九四年七月.页三零六。  [18] 参见,《中国禅宗大全》.台北丽文.一九九四年五月.页一四二四。  [19] 参见拙著,<...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11954936.html
  • 《法华经》的基本架构

    。  18、《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本品陈述从第一人转至第五十人,特举五十人略闻是经,乃至为他说一偈义,功德甚多,不可限量,余者可以例知。  19、《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前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0654984.html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1)

    和功能必然落实于文化,[19]这些都是已被大家所公认的观点。既然如此,它理所当然不仅仅影响和作用于其信仰者,诚然它对其信仰者的影响和作用是最大的。它必然还会对社会的其他人群产生影响,也必会对社会产生...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355066.html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2)

    1998。  [18]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686—68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 张志刚,《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和方法》第1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正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455067.html
  • 憨山老学之思考方式与世间特质

    见闻或听法辩经的宗教活动,它就只关注平常的生活(注19);一切都由现实生活出发,但内心深处却以“无事”看待真实的现在。   憨山便是得益于这种临济禅之启示,当他运用在解读《道德经》时,遂形成为最独特的...随缘”、“任运”之中,一切时一切处,皆具有佛性之妙用。无沾无染的佛性直接遍显在“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的各种语默动静当中。因为能够在主观的境界上妙运自在,所以又可名之为“无事道人”。   (注19) ...

    陈松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1755071.html
  • 《楞严经》解脱道之研究

    一九九○年五月,页5~19。  果利,《试析《楞严经》的三种相续》,《闽南佛学院学报》第二期,一九九○,页81~88。  林光明,《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载于《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人间...

    李英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4755106.html
  • 唐代房山石经刻造概况

    共刻石六条(缺第二条)。此经虽无年月题记,但字体为盛唐风格,且其题记有武周新字“觉”之“”(正)字出现[附注19],当为武周时代的刻经。  武周新字,据“宣和书谱”所载,有天、地、日、月、星、君、年、...”题记:“经主幽州蓟县朝请郎行曹州离狐县尉上柱国汤怀玉、守易州榆城戍主上护军弟承嗣、陪戎副尉弟怀敏,今为亡考妣敬造此经。姑清信女大娘、并合家供养。长安四二八,遂在此山,乃为铭记。”  (19)“大方等...

    林元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505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