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对于这样一位心胸宽广的慈和长者,他“慈祥地微笑颔首”所代表的意思,我们自然也有理由作宽泛的理解。而且,既然印顺法师“学尚自由”,熏沐在其学风下的从学者也应该对自己的主张有所担当,不必稍有看法...[21]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注32的引文,页四八。 [22] 《中国时报》二零零一年四月一日第二版报导 [23] 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三六六至三七四 [24] ...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755702.html
-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现代佛教学会通讯》第九/十期合刊,页21~72,2001年3月。 8.萧振邦,《“佛陀研究与方法论”的再反思》,《现代佛教学会通讯》第九/十期合刊...
罗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4155728.html
-
1.法空观………………………………………………………….21 2.我空观………………………………………………………….24 3.法空观及我空观互证………………………………………….26 五,结语...色受想行识,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中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大正8,230c 28-231a21);在《大智度论》卷41〈释三假品第7〉中也...
释德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51055746.html
-
,本经之法会会主是楞伽王,十头罗刹(注20),罗刹在《吠陀经》中为群魔,是专门害人的(注21)。在大会结集本经完成之后,与会者。都是乘以“自心为境”之“花宫车&...;…更有三界中修一乘相,如实觉知一乘道故,我托名一乘。”
(注20)同(注15),页516,下。
(注21)黎俱吠陀(Rgveda VII。108)或变为人、为犬...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1855785.html
-
悖缘生之正理。再或复谓《起信论》由本觉之不觉而起无明,更能与其真如相熏,即为染净相熏,淆乱法相,非熏习正义”。(新亚研究所1974年修订版第234页) [7] 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第21页(正闻...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3255794.html
-
大地本身。 21、论[生态禅的动物保护] 从一般角度,人类保护动物,只局限在野生动物范畴,以保证野生动物原有的种类。 而[生态禅]的动物保护,是包括一切能与大地信息体系沟通的所有动物的保护,让它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64755804.html
-
21) 由此段经文可明确的看出诸佛出世的本怀与用意,就是为了开解一乘佛法,示佛知见,令一切众生心开意解,悟入佛的知见。换句话说,就是开显人人皆可成佛的一乘平等教法。 (三)、(方便品)之特色 世尊...
释见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0455851.html
-
论」讨论整体天地万物的存有论问题,以「心性论」讨论道德实践主体的概念架构的存有论问题,以「格物致知论」讨论《大学》诠释与功夫次第问题,以「朱陆之辨」讨论朱熹与敌论的往来问题[21]。 笔者以为,...》,台湾东大图书出版。 [19] 陈荣捷著,《朱熹》,台湾东大图书出版。 [20] 张立文著,《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1] 陈来著,《朱熹哲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 ...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3455868.html
-
田成立的主要部分。这在印度的教团已有。“五分律”卷二十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五等,见有与奴婢、园林、店肆共施与田宅、庄宅。又“根本萨婆多律摄”卷七、“大集经”卷二十八等亦见其例(注21)。如...经济史论”。(注 19)参照三岛一“宋代?于??寺院课税?关??一考察” (史学杂志四四之四汇报之内) 。(注 20)参照高雄义坚“度牒考” (六条学报二二六号) 。(注 21)参照友松圆谛“佛教思想...
道端良秀著; 李孝本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92455900.html
-
‘形而上学是什么?’]讲演中探讨的‘无’解释为虚无主义。”[21]他自己还在“与一个日本同事的通信”中明确地说:“早在1930年就被译成日文的那次演讲[‘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与在欧洲流行...,原载于《东京新闻》,后来作为第七章载于《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同上,页113-114。 ( http://www.tecn.cn ) [21]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同上,页90。 ...
倪梁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0305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