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550篇,用时5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佛教的自杀观

    是苦决定无疑,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疑。”(19)   于是佛陀为他记说“若于身无可贪无可欲者,是则善终,后世亦善。”跋迦梨自刎后,佛陀也同样...

    恒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5156221.html
  • 中国宗教改革论纲

    的佛道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9、在大陆报刊上多称为“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纯粹的或高深的哲学在发挥“教化”广大民众的作用时,多半都不得不向宗教转化,这恐怕是古代所有国家和现代多数国家的事实。  ...

    何光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04456249.html
  • 论究“有灭涅槃”对印顺导师初期大乘菩萨观之启发性

    用语。在第十四章〈说蕴品〉中提到“等引(入定)之人而得如实知见()”[18]。又第十八章〈说见清净品〉说“作如是观者(但见有情为名色)名为如实见()”。[19]由此观之,“见”可通用于 ...Visuddhi-magga”, Pts, p.438。笔者按:叶均将此处的译成“等持”,现依一般的习惯用语改为“等引”。  [19] 叶均译《清净道论》(简体版),p.558;Buddhaghosa,...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12656274.html
  • 印顺法师与王恩洋先生

    三十九岁):上学期在法王学院。……唯识学者王恩洋,发表《读印度佛教书感》。他对我的《印度之佛教》,相当同情,但对“空”,“有”的见解,大有出入,所以写《空有之间》作答。[19]  古代的论师,有思想上的...诤之辩》p.107。  [18] 《般若经讲记》p.4。  [19] 《平凡的一生》增订本,p.154。  [20] 《印度之佛教》p.339。  [21] 王恩洋著《念太虚法师》,《王恩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觉悟与救恩佛教与基督宗教的交谈

    主张佛是全能,在一切场所,一切刹那,以便使佛教能够为更多数的信徒所接纳。 杨教授将它称为一种返回婆罗门教的趋势, 并且认为这是佛教之所以衰败的主要原因。(注19) 佛教也有这种将佛神性化, 视佛为...

    沈清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2356520.html
  • 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

    18]   信的最后奉劝知礼弃“鄙俚之言”,“削传闻以扶本教”。   针对子凝的诘难,四明于正月二十四日的复信中辩解说,达摩门下三人得法之事出自圭峰的后集[19],反以为子凝所引教下法师贬禅门之言,乃是...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1956582.html
  • 般若禅转识

    ,皆源于三藏十二部(注19),经典法要之宣扬,故云为法。   佛化教育,解惑而开慧,如人病愈,始可加调补剂。故佛化心理教育,喻佛陀是大医生   ,能治众生病。又“善知众生心,则入如来教”,则知众生心,...

    晓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256586.html
  • 解读 鸠摩罗什传 兼谈中国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上)

    区分开来。[19] 这当然不错,但在我看来这种分析还不够深入。因为这里的“高” 和“名” 都有所特指。事实上慧皎所作的工作和僧祐类似,是要以佛教的标准而非世俗的标准来给有影响的僧人做佛教史上的定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756604.html
  • 平常人法语集

    尘清净故四大清净、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万八千陀罗尼清净。一世界清净则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世界圆裹三世,一切清净,平等不动。虽是如此,但须如实知、如实行,方名真修行。   19、论述佛法时,要尽量弃...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
  • 出世与入世的生命实践─佛光山僧众的生命经验

    不二门,思惟不二法门可直见圣道 13  图三:新戒比丘托钵体验佛教的原始生活.. 19  图四:清晨,法师们于后山出坡,种植花草,迎接春节来山的信众 31  图五:佛光僧团的七众弟子于大雄宝殿早课共修...

    邹秉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325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