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年(976),一次普度童行17万人。宋真宗著《崇释论》,设想奉佛“十力”、辅俗“五常”,以达到劝善禁恶的目的。他在全国设戒坛72所,广度僧尼,到天禧五年(1021),已有僧397615人,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4253566.html
-
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而非尊贵的出身。 17, 四海之内皆兄弟,对所有人类的友谊永远不可放弃,即使是对待你的敌人,亦复如此。 18,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学习的权利。学习之不可缺少,犹如...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3253613.html
-
城市地区 状态 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7-7 04:1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金刚弟兄——一般讲即是密宗的同学或同道,严格讲是同时在一个金刚上师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1953765.html
-
和行医的法师,他们一般不注重研习教理和著书立说,只靠耳闻相传的方法教育下一代。他们只要有男孩,即从小教读藏文字母;8岁后教经咒;16—17岁后教医学;成人后教防雹、驱邪、降妖等法术和仪轨。所传授的经文...
周润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2653774.html
-
修定的大障。15.不信,信的反面,不信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等实理实事。16.懈怠,精进的反面。17.放逸,不放逸的反面。18.失念,忘失正念,主要指禅定中忘失所现之境。19.散乱,杂念众生,乱无头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0453814.html
-
,(5)寂灭,(6)无戏论,(7)无异,无分别的七个条件,“是”即“名”为“实相”般若的现证。[17]
3.‘..., T30, no. 1564, p. 24a7-8。
17 见《中观论颂讲记》,p. 337。又,T. R. V. Murti著、郭忠生译,〈中观辩证法与解脱〉(摘录自《中观哲学》第十章)指出...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2253833.html
-
文三藏中没有,所以也是后人补充推演的。(17) …… 由此说来,印顺法师通过不同大藏经中此有彼无的错误论据又完成了对传至中国的部分小乘佛典权威性的否定。那么,其对六道轮回等佛教的基本认知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2353890.html
-
其领悟标出皆类也」(注17)。可见其才华之出类拔萃,译文之流畅典雅。僧 曾表明其翻译佛典之态度曰:
「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注18)。
...竺道生传〉,《大正藏》卷五十,页367上。
(注 16) 《高僧传》卷第二,〈鸠摩罗什传〉,《大正藏》卷五十,页332中。
(注 17) 《高僧传》卷第六,〈释僧 传〉,《大正藏》卷五十,页364中...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5954302.html
-
正身,中途辍诵者,用布覆之。携取者,宜手捧,勿胁挟。 16.问:何为忏悔? 答: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17.问:何为发愿? 答: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254323.html
-
真实义、甚深义) 相类似 [17] 。但是我认为:《佛性论》与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五藏义的诠解,虽然共同表现了真谛学的特色,但还是有所差异。
首先,固然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之...。四者出世藏,真实是其藏义……五者自性清净藏,以秘密是其藏义”。
[17] 大正藏31卷,264中,《摄大乘论释》卷一五,引五义来解说“法身含法界五义”:“欲显法身含法界五义故,转名法界。五义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95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