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23篇,用时16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六群比丘」与「六众苾刍」──兼谈佛典仿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parisa"(D.II.109:6),attha 是「八」,parisa 是「群体」、「群众」(成群之众)、「会众」(与会之众),「八众」就是「八种(与会的)群体、大众」(此处集体名词 parisa 为复数)... (M.II.4:33-35) 可译作:从前沙门瞿昙曾对数百人的(一群)会众说法,其中有一位弟子咳嗽出声。30 羯磨(kamma)是佛教僧人对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的行事所施行的作业仪式。31 ...

    蔡奇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847510.html
  • 《大智度论》与《十住毗婆沙论》

    住毗婆沙论》卷一二云: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名为信力不可动。(大正26,86中)  这信力的建立,必仰赖于前文所说的:(i) 依止善知识而学(亲近善士)(ii) 书写、读诵(多闻...

    释海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647528.html
  • 四谛现观之略探──以《大毗婆沙论》及《清净道论》为主

    所以此等一切(十六行相)之义即只由各有四作用的苦(智)等中的一智而通达”60,所以说四谛是于一智而顿观的。  II. 约四十行相说  另,《清净道论》于〈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有提到四十行相。这四十...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相应之念。“其他对象”者,为与佛法相应的五项依止,即:  (i) 依照导师(世尊)的指导而生活起居。  (ii) 学习佛法。  (iii) 研究佛法的义理。  (iv) 在适当的时候听闻佛法。  (v...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成就佛果,所欲所行都是以利生为出发点─大悲为上首(不同于二乘重己身解脱),因此说但为利他名上人。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则须先于各方面作自我充实后,才能有力助人,故言先自利后利他。  II. 就菩萨、众生的...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無為法

    p.37.  7Sa?yutta, ii, p. 17.《南傳》13,24頁。  8《雜阿含》卷13(335經)(大2,92c)、《增一阿含》卷30(大2,713c)。  9Theragāthā,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348001.html
  • 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

    Avguttara, i, p. 81. 4 Digha, ii, p. 306; Avguttara, i, p. 307. 5 Majjhima, iii, p. 287f. 6 ...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3.html
  • 心性本淨之意義

    來藏是如來之法身,真如之體相是佛性之體。(參原書p. 230) 18 長部《大般涅槃經》中,佛入滅三個月前,對阿難開示:佛滅度後,弟子們應依自洲、法洲(自燈明、法燈明)而住。Dīgha-n. ii...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548005.html
  • 刘萨河研究----敦煌佛教文献解析之一

    (龙按:“甲本”作和,今正。“丙本”自利字起,即经接钞于原卷之背面)。至心求者皆得。形色数般。莫(龙按:“乙本”作漠)高窟亦和尚受记。因成千龛者也。 (II) 考证 就像这样的“因缘记”我们单在...

    陈祚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648419.html
  • 杨惠南著:《金刚经》的诠释与流传(2)

    ,然后虚空再生起天、地和万物;这是对第(3)的更进一步说明。〈ii〉和虚空同义的如如、真我,并不是完全的虚无,而是“不空”。也正由于如如真我或虚空,“(虽)空而不(真的)空”,因此才能生起天、地和万物...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94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