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登伽经》[17])、支谦(223—253年在华)等均沿中亚陆路人华。而据上表,海路最早传译密典者为401年入华的佛陀跋陀罗,其所译经典《出生无量门持经》,[18]乃汉译次数最多的密典,早在汉末就... │目录》,《大正藏》册│ │《菩萨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17、 │ │ │55,第1060页B— │ │《宝箧经》(...
何方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3960029.html
-
[17];这是《楞伽经》对于阿赖耶识染净问题的哲学立场,对于主体成佛可能性问题,藉由主体自身根本清净的如来藏概念意义之阐明而予以确立。实际上,无论以阿赖耶识或染或净说之,或以清净如来藏说之,这都是中国...哲学>,《普门学报第十期》页177-222。 [16] 《楞伽经》页265。 [17] 《楞伽经》页284。 [18] 《楞伽经》页266。 [19] 《楞伽经》经文中亦言佛与诸佛之无差别相,...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060030.html
-
。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册10。 ───《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册16。 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藏》册17。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廖宫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160031.html
-
法师关内得此义,授周氏,周氏因著《三宗论》也。”吉藏指出周颙的思想得自于僧朗而远承僧肇。无论这一师承关系是否属实,[17]周颙“非有非无”之论与僧肇在《不真空论》等论文中所发挥的中观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与妻同亡的孔道不可能为孔灵产之父。 [16]《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丞相雍孙荣,晋司空。雍弟徽,侍中,又居盐官。徽十世孙越,陈黄门侍郎。 [17]参见许抗生《僧肇评传》第七章第一节《僧肇佛学...
吴正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360033.html
-
只是凭依义,虽不离,而实不相应[17],所以称为“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起信论》对于心生灭门之种种相状所进行的“实存的现象学分析”决不... [16] 生灭
[17]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第500~501页
[18] 誓愿超度一切众生。
[19] 不觉
[20] 始觉
[21] 本觉
[22] ...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父母”[16],歌颂“至孝之 行”[17]。这些思想显然已不是印度佛教的原样,而是中国化的佛教了。“出世”的佛教在儒家 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融入了重视现实人生的品格,这与康僧会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503页。 [10] 《大明度经·随品》,《大正藏》第8册,第503页。 [11] [12]《大明度经·行品》,《大正藏》第8册,第481页,第478页。 [13] [17]《忍辱度无极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关于儒家性善论的观点,主要见诸《孟子》的“告子章”、“四端章”、“离娄章”等著作。 [17] 语见《新唯识论》,P.440。 [18] 同上注。 [19] 以上三语,依次见于《新唯识论》,P. 451...
刘桂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560047.html
-
数百僧尼,据现在所知,当时他们并不确定日后有返回原先山上各自道场的机会。[17]直到战争结束,国民政府允许大岗山上恢复寺庙的居住和活动,在战争期间移住在新超峰寺的原大岗山派的数百僧尼才认真面对是否要回...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翻译《金光明经》等。承圣二年(553)二月二十五日,真谛一行又转至建康县(今江苏江宁县南)长凡里杨雄宅第中,继续译《金光明经》,至三月二十日完成,共得七卷。其后,他大概完成了《金光明经疏》六卷[17]...429页下。 [17] 关于《金光明经疏》的形成时间,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记载为太清五年(551年),而同书又将此经的翻译系于承圣元年(552年),因此,颇为世人怀疑。有学者甚至以此为据说《长房录》...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8.html
-
系统中,则其形成的一致性何在?具有何种意涵?此类论题即在探讨此一大乘实践理论系统之所以为该系统的本质义。[17] 第四节 菩萨戒思想传承与发展 本文自《戒论》中所归纳出的上述论题,除了可追溯自...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76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