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36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法的人间性及现实性践

     》〈大 2 〉 p.50cf; 参阅《杂 465 经》〈大 2 〉  p.118cg.  33 参阅〈阿含要略〉 pp.4-15ff.  34 参阅〈阿含要略〉 pp.1-19f.  35 ...(46)   然而,《瑜伽师地论》分解相当之经文为“现见”及“无炽  然”︰   当知八圣支道法最胜无罪,谓于现法烦恼有、无,善分  别故,名为“现见”;能令烦恼得离系故,名“无炽然  ”。(...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0746570.html
  • 略论日据时期的台南开元寺(1896~1924)

    当事者东海宜诚的回忆,当时在规画中,因中南部台湾一带佛寺斋堂居多数,所以拟在开元寺,设立临济宗本部教务所,负责南部传教、联络事宜[46]!由此可知,这是长谷慈圆与传芳法师当时的合作要点之一。此外,双方尚...拉拢有关!开元寺早跟曹洞宗,建立关系,不过,曹洞宗对开元寺并不重视[50],传芳、成圆等,不只未成为曹洞宗布教师,开元寺亦未得到曹洞宗特别的恩赐!相比之下,临济宗妙心寺派就相当看重传芳等人,除让他们参与...

    王见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02246596.html
  • 《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

    老庄的思想中有一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返回其源即无为自然之道的复归思想,例如“夫物芸芸,各归其根”[46] “万物云云,各复其根”。[47] 《净度三昧经》则有如下一文:  佛哀世故,化现佛身,欲还...一切诸天人民欲自度故,乃受佛教戒,如法奉行,依佛惠自得福德,得度得道。佛实不度人,人自度耳。(卷3,行28~行31)  人为自度,佛不度人。(卷3,行46)  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独行独善...

    姚长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5947260.html
  • 寂护对有部“实在论”以及“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形象”(行相)说之批判的探讨

    但是对寂护而言,“知识”的“一”与“形象”的“多”还是有矛盾。他说:  假如(形象)是真实的,知识要么为多,又彼(形象)将成为一,但知识与其形象将成为不同事物,因为它们有相反的性质。(46颂)  假如形象非多样性的话,它将不可能产生荒缪(蕴味)。诸如关于我们动或静的形象,当运动存在我们认知识的一部分时,也将导致整个(世界)运动。(46颂)[25]  寂护指出唯识说的形象(相分)若为真实的话,不免会...

    曹志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647297.html
  • 巴利学的现况与未来任务

    Smith校订的巨册《语法论》(Saddaniti),46 以及Denis校订翻译的《世间施设》(Lokapabbatti)。47 而Jacqueline Ver Eecke (Filliozat)...一个《法句经注释》(Dhammapada-atthakatha)的部份翻译(主要是语法部份),50 这部份我曾提过,是先前Burlingame译本所略过未译的。还有一些篇幅小的巴利原典与翻译出版,例如...

    蔡奇林 翻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847511.html
  • 中论空无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与现代的关系(1)

    灭,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此二者之“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与“是果则无因”俱属“无因生”之果,此与“观因缘品第一”观四门不生(注46)中所说的“不无因”生是相冲突的,因为它们都违反了经验界的事实...要目的,而导至湮灭其与追求生命理想的实践关系时,才是要被破除的,是以龙树菩萨云:“破涅槃者……但为学者未得涅槃执成戏论故言破涅槃。”(引自智者大师著摩诃止观,大正46,32页C栏)这亦是中论有否定“涅槃...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净影寺慧远的佛性学说

    页281 为一阐提要是能放弃他们原有的低劣之心,当会证悟正觉,(注45)并有如慧远在述说“不善阴”等四门佛性时所引用的一节话,表示一阐提亦有某一类佛性。(注46)《涅槃经》的前部分首先于东晋末年...无也。二人有者,同有理性。二人无者,同无果性。(注50) 这里再次提到一阐提具有“理性”,并指出一阐提的“不善性”,原来为觉性───────────────────────────注45 参见同上...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648131.html
  • 梁武帝受菩萨戒及舍身同泰寺与“皇帝菩萨”地位的建立(1)

    、孔,宪章仁义。况理越天人之外,义超名器之表。以(慧) 约德高人 46页 世,道被幽冥,允膺□梨之尊,层当智者之号。...,心所正念实在诸佛。若佛与戒,有本愿 力,有不思谊力。一切戒神承佛神力,卫护是人,永不舍离。 生生世世不颠倒,生生 50...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1848963.html
  • 佛教先传入广州所起的历史作用

    6-8米、长达30米,载重可达50-80吨的海船,另从广州汉墓出士的大型船模,竟是十桨一橹,船尾设舵,船上建重楼的大楼船,广州秦汉大型船只的制作,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为此在《汉书?地理志》中,描述...大众作出最优秀的表率,西来庵-华林禅寺也成了缅怀祖师弟兄的国际佛教圣地。   从文献查出的,总计有46位印度高僧、居士到过广州译经、弘法,另见《历代来广州的印度高僧、居士一览表》,他们对佛教传入岭南起到...

    易行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4549007.html
  • 阿底峽《菩提道灯》內容研究

    (43颂),这就回答了第三个问题。阿底峡接著指出,六度的前五度是方便,第六度是智慧(44、45颂),二者一定要配合修习,才能证悟(46颂)。他并界定智慧为“了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知其自性空”(47颂...境界。(46)  关于菩提心的讨论,是伴随大乘兴起之后而出现的,由于大乘将菩提视为佛体,而为最究竟的目标,则立志追求菩提就成为大乘的起点了。龙树已经对菩提心相当地重视,他曾说:“我与此世人,欲证无上觉...

    张福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314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