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milar studies. The research ideas are as follows: In the 1th chapter “Introduction”, after ...No.1873。) (13) 法藏:《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大正藏45,No.1874。) (14) 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大正藏45,No.1875。) (15) 法藏:...
陈绍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760015.html
-
并且深奥难懂。华严宗哲学命题从哲学问题角度来看,是充满了形上学义涵的,其中六相圆融理论、十玄门理论、四法界观理论[1]、以及判教说的五教理论,皆具备丰富的形上学奥旨。但是它却是在终极圆满的修行境界中发...[13]。 这也是明指华严宗思路是就著整体存在界统观遍思而建立认识命题,这就能说明华严宗哲学是佛教哲学中最具形上学问题意识的一个宗派,论究整体存在界的形上学问题意识其实是一切宗教哲学教义必须终极面对...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3260021.html
-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1]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2]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楞伽经》页118)[13] 作者以为,“意生身”其实仍是一相对性概念,就佛教哲学世界观之唯识学命题而言,“万法唯识”的命题中已经说明了一切法的存在意义是意识所成,亦即皆为一思维构成体,与思维所...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060030.html
-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8.
[2] 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1.
[3] 曹础基.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1983.281-282.
[13] 晋书(第49卷).王蘧常.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86.
[14] 宋书(第93卷).王蘧常....
何二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460034.html
-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大圆圈”中的重要一环,被许多学者称为继秦汉之后的“新儒学”。[1]牟宗三先生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新儒学”...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13]《起信论》将真如理解为“空”与“不空”是依《胜鬘经》的&...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例如,按照佛教的观 点,“夫身,地水火风矣”[1],人身乃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在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 经》中却有“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2]的说法,不但用“气”替代了风,而且用气来概括“四 ...观和仁政德治的社会政治思想。经中不 仅大讲“恻隐心”、“仁义心”[13],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14],认为“为天牧民,当 以仁道”[15]。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朝佛教史)第二十章之一节(真谛之年历)说:太清三年,“当仍在东土,后到富春。(时在本年,或明年。)”(中华书局,1983年,第617页。) [13] 唐·遁伦:《瑜伽论记》卷1,(大正藏》第42卷...应得二万余卷,多是震旦先所未传。属梁季崩离,不果宣吐,遇缘所出,略记如前。后之所翻,复显陈录载序。其事多在《曹毗三藏传》文。[1] 费长房的这段文字,着眼点还是翻译,所以详细地记载了其来华所带来的...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8.html
-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1]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2]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13] 作者以为,“意生身”其实仍是一相对性概念,就佛教哲学世界观之唯识学命题而言,“万法唯识”的命题中已经说明了一切法的存在意义是意识所成,亦即皆为一思维构成体,与思维所对者为物质,物质实是就...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2360070.html
-
对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反省 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探究[1]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对劳思光先生中国哲学论著中之道佛诠释观点进行方法论探究,文中指出劳先生其实是以“...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中的理论意义问题。 首先,劳先生说佛教是否定宇宙论及本体论的[13],又说般若之学并非一本体论或形上观念[14],但书论中又说慧远之学偏在一形上学意义[15],另又说唯识学是为佛教建立...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3160329.html
-
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吕公此文本意,当为破相显义,激发后学反思、深观。诸有为法,莫不相对,无不可破。诸佛随缘教化,本来如如不动;众生同归般若,乃能无是无非焉。 1、《楞严经》...三十二相,而起有为仰望?譬如今人追忆童年事迹,虽童年以感性为主,今亦何妨加以理性分析,亦不违于真实也。 13、经说:“猩喕亟杂刹恢W”w心,性净明体。”此常住心,即后所云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实则法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2496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