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正是在此一历史背景下展开了法义的讨论。《大乘大义章》,或名《鸠摩罗什法师大义》、《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即是两人书信往来的结集,共计十八章。[1]罗什与慧远的学问、声望与对后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种种之身,于十方国,施作佛事,从佛心出。菩萨法身亦如是,任其力势,随可度众生,而为现身。如是之身,不可分别戏论。如镜中像,唯表知面相好丑而已,更不须戏论有无之实也。[13] 又说: 不应以四大五根为...
吴 孟 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3361693.html
-
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而得名。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墙。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刺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西汉...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 二 成都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1.成都佛教的传入 与悠久的成都历史文明一样,成都的佛教同样历史悠久。据说现在成都新都宝光寺就始建于东汉,此说如果确实的话,...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0461793.html
-
1963年1 月始由香港人生出 版社印行,此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 版,第13-14 、15-16 页。 [18]同上,第16-18 页。 [19]同上,第21-22 、29-31 、...主,中国文化或儒学中却没有。[1] 当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人物唐君毅、 牟宗三等,亦只是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才开始肯定宗教的价值。 [2] 移居香港后,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西文文化中最有底蕴和深意的不是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63461817.html
-
吴越王钱弘俶创建的。 净慈寺初建时,名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潜禅师入寺,由他首先开坛说菩萨戒[1],署号为“慈化定慧禅师”,并由吴越王赐紫伽黎[2],故道潜为净慈寺开山祖师。他曾到钱王府授菩萨戒,一次就有几千人...宋初有“两寿”,即延寿和洪寿,均师法于德韶[13],兴教于南屏,其佛学教观盛行于当时。继“两寿”之后,又有圆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继住持净慈寺,世称之为“大小本”。他们都曾遍访名山,弘扬禅宗佛法,而且都先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71961838.html
-
。 【关键词】 现代禅 李元松 印顺法师 人间佛教 台湾佛教 一 前 言 农历春节之前几天[1],现代禅网站收到林建德先生寄来其大作《与现代禅谈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回应温金柯先生对我的回应》...李先生个人及李先生领导的现代禅必定要有所修正,且必须正式的公开道歉,并说清楚错在哪里。”[13]这是非常滑稽且无知的想法,理由有六。 (一) 凭什么指点佛教长辈应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究极来说,...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73261854.html
-
常常把顺从人欲说成是“自然”、“纯朴”并符合道家精神的,这不是莫大的曲解吗? [11] 《庄子·天地》。 [12] 《庄子·徐无鬼》。 [13] 《圣经·创世记》1:26—27。 [14] 《...以下各层,即现代用语中所谓“自然”。这就是说,,在儒教看来,人的本质是超乎自然或脱离自然,即脱离兽性的。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1],说明人的本质虽很微妙,却是“异于禽兽者”;告子所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01961986.html
-
统治者的力量来达到它推行教义和牟取僧侣特权的目的,正如晋释道安说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 [1] 我想这就是南北朝时代何以成为我国历史上宗教狂热时代的一个大原因。王昶在《今释萃编》总论北朝造像诸碑时...有司於五缎(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13]其子弘,卽献文帝,又於天安元年(宋明帝刘彧泰始二年,公元四六六年)“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馀尺,基架...
范祥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1662053.html
-
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探究[1]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对劳思光先生中国哲学论著中之道佛诠释观点进行方法论探究,文中指出劳先生其实是以“建设性文化肯定论的中国哲学诠释史观”以及...提出数点予以讨论之。 首先即是佛教有无本体论及宇宙论的问题。其次讨论劳先生基于心性论中心的诠释在佛教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意识中的理论意义问题。 首先,劳先生说佛教是否定宇宙论及本体论的[13],又说...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2662122.html
-
[1]这些学术观点,拓展了养生技术发展的理论视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养生技术的进步无疑是富有启迪性和学术价值的。 所谓文化养生,从我的理解来看,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泛然若川谷之赴海,而无滞着也。”[12]从中可以看出,他把心与天地的相应和合,奉为养生的至要。 古人也很重视养气至和。(明)缪希雍《本草经疏》就特别提到用药要因时制用,“补不足以和其气者也”[13]...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0962169.html
-
作为国内在原始佛教圣典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佳作”[1];在头版社论中以〈从抉择里见法喜〉及访问稿副标题“新时代的方向:学习佛陀的教导”,同声应和《复归(一)》之看法。由于笔者近年来关心“后印顺时代”佛教...“人间佛教”之思想体系[12];此外,《复归(一)》也指出,在“重现释尊教导”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华语系印顺法师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之一。[13] 但这里的问题是:印顺法师所开展出的佛学论述,其目的是否如...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5496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