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65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中识、名色、六入、触四支对应来谈吗?首先可从学界常提及的《六六法经》来看,13经中以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爱来阐述认识关系的过程,并进一步说明这六六法14都是生灭无常之法,同时推展出取、有、...12 参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25。  13《六六法经》是《杂阿含经》304经、《中阿含》86经、中部《M 108》(cha chakkhAni dhammA)。  14《杂阿含经》“何等为六六...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

    论区分,相应类似地对比起来。然而,法法性分别的存有论性格,如何规定呢?弥勒说:  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象等,非有而现故。  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注14)。  显现...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微小,但是持续地累积,贤者也会充满了善。  巴利《长部大般涅槃经》云:14   布施者福增大,抑制者(持戒者)无有积怨。  善者舍恶后,彼断贪嗔痴故寂灭。  巴利《相应部》云:15  于园林植树、造桥...a:“比丘,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11 《华严经》卷25“十地品”(大9,558c):“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14,538c):“...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毗婆沙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成实论》、《瑜伽师地论》等所说,14 于彼等经论中,称第四业为“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ak???ama?uklam avipā...。例如,《有部律》卷9(大23, 674b)、卷14(698a)等。在Divyāvadāna(Cowell ed.), p. 54; p. 131等中,揭示如下的梵文:   na pra?a?...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8.html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女人﹝*与男人﹞的差别之故吧!或许就当时的印度而言,这是妥当的常识。   iii.怨亲平等者,是以佛教的慈悲观为基础。所谓的“慈悲观”,是说入慈心三昧之禅定,对四方[14]上下一切方向的人或动物,不仅...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证悟

    成立的小品系的般若诸经中,只说四位;随后成立的大品系之般若诸经中,除了四位说之外,也叙述十住说,14 由此亦可推测二者之先后关系。  其次,在般若诸经中,除了前述四位或十地(十住)之外,亦说三乘十地。... p. 11(南传3,21页),Sa?yutta, v, p. 423(南传16下,342页)。  2 Vinaya, i, p. 14(南传3,26页),Sa?yutta, iii, p. 68(...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
  •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改革观念

    的基本内容六波罗蜜,但却始终以“仁”一以贯之:“诸佛以仁为三界上宝”。[13] 菩萨的一切诸行,就是诱导甚或迫使国王实行“仁道”。如果君主“违仁以残,即豺狼之类”,[14] 其灭亡是必然的,臣民理应...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
  •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关心佛教发展的哲理探讨,从中谋求现代化的思想创新或理论突破,重新发现并显扬中国佛学的永恒意义与价值[14] 。  傅伟勋所谓的理论的突破,来自于其自创的“创造诠释学”[15] ,认为是一套适用于诠释...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048097.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1)

    主要藏书的地点,即所谓的“金匮石室”、或者是“兰台石室”。[13]一是指宗庙中藏神主之室,也叫做石室。[14]北魏建国之初,曾经“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一九八○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348105.html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允悉收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  [14]:《晋书》,卷十九,〈礼志上〉:“尚书郎徐禅议:礼‘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岁给祭之,今四祖迁主,可藏之石室,有祷则祭于坛墠。”  [15]:《魏书》,...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