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65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

    上卷二五) 14、晋吕竦,字茂高,兖州人也,寓居始丰。其县南溪,流急岸峭,回曲如萦,又多大石,向日行者,犹怀危惧。竦自说,其父尝行溪中,去家十许里,日向暮,天忽风雨,晦冥如漆,不复知东西,自分覆溺。...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251002.html
  • 中国佛教伦理及现代意义

    心中明见善的本性,体认最高的伦理准则。佛教的这种道德源于无赋而有,道德系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说法,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仁、义、理、智,非由外炼我也,我固有之也”[14]的道德...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1651021.html
  •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观音渊源浅探》[13]、王和平的《从档案史料看普陀山道场的兴衰》[14]、华思文的《简论泰国观世音崇拜的兴起》[15]、陈星桥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16]、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五章《佛教...中原地区女相观音渊源浅探》,《史林》1993年第1期。   [14] 王和平:《从档案史料看普陀山道场之兴衰》,《浙江档案》1989年第12期。   [15] 华思文:《简论泰国观世音崇拜的兴起》...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3751065.html
  • 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

    十七年聂其杰辑  12、《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民国十五年许止静撰  13、《观音经汇编》,世界佛教居士林集,民国三十四年  14、《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增订本,1994年6月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15...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3851066.html
  • 桑耶论诤中的”大乘和尚见”—”顿入”说的考察

    /ther sngon po)也不例外。[14]   但进入十五世纪,西藏人对摩诃衍的讨论似乎出现变化。十五世纪上旬,公元1409年,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罗桑札巴成功取得各大僧俗势力的支持,在拉萨举行...

    黄敏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051251.html
  • 《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

    年 3 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4 卷第 1 期...

    荆三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851296.html
  • 天台智者大师的三封遗书解析

    卷六,T49.P185b。  【12」《国清百录》卷三第八十一,T46.P814c。  【13」《天台九祖传》,TS 1 .P100c。  【14]智者传业弟子32人,以灌顶居首,但灌顶也仅是记录和...

    心 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951299.html
  • 佛教是觉悟之教

    年轻人。14岁那年,悉达多出宫游玩,目睹了社会上一般民众的生活,尤其是老病衰残和死亡之家,给他很大的触动。父亲净阪王看出悉达多喜好反省、有特殊的乖赋,担心他会走上印度当时较为通行的出家修道之路,便以王宫中...

    吕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3051328.html
  •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

    13、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14,在团队间建立起共同的愿景15,并学习有根据的说真话,尊重并深度倾听不同意见,使大众参与团队学习16,激发群策群力的智慧总合,并掌握整个系统思考17的原理,了解深入因果互动...。   13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意指将个人心中最渴望实践的愿景,与目前真实的情形做一比较,发现其间的落差而力求改进,以达成心中的愿望。   14 改善心智模式(...

    释觉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2351445.html
  •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

    。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14]“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舍戒之外,莫有出离……故僧尼之于戒律,犹...1997年2月。   [1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4]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5405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