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3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继承批判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修证的重要性,将间接造成佛教徒在佛法体验方面普遍肤浅的结果,而多数的佛教徒倘若皆缺乏深刻的佛法体验,那么再如何兴盛的佛教,都将只是一种表象而已!”[101]  四,“法眼清净的菩萨行”才是大乘菩萨道的...云集》下编之七《无诤之辩》,台北市正闻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十版页一八六。  [100] 李元松《印顺法师思想对台湾佛教之贡献及其引申问题之探讨》,《古仙人道》页六八。  [101] 李元松《印顺法师思想...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5755702.html
  • 康德美学的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

    101页,第142页。  (17)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64-365页。  (18)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7页。  (19) 亨利·莫尔:《...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90155886.html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2)

    嗣泐潭文准(湛堂)禅师[100];洪炎(玉父)品评宗杲法嗣信无言诗韵高古[101];洪刍(驹父)为栖贤真教果禅师《辅教编注》作序,并题其画像[102];诗僧祖可是果禅师的徒弟[103];谢逸为惠洪《林间录》...道德人格完善并将其诗意化的作风,与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如出一辙。这一切,都引起了理学家对他的好感。甚至南宋理学家如朱熹也称其“孝友行,瑰玮文,笃敬人”[101];黄震称其“孝友忠信,笃行君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256019.html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6)

    南山’也。今云‘细数落花’、‘缓寻芳草’,留意甚矣,故易之。”[101]又如苏轼《泗州僧伽塔》诗云:“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98]同上卷九《龙牙和尚》。  [99]见《云卧纪谭》卷下。  [100]《后山诗注》卷一。  [101]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华书局排印本,1979年。  [102]《苏轼诗集》卷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5956023.html
  •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7)

    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101]。对这种禅学庸俗化的倾向,禅宗内部的有识之士也感到担忧,惠洪就多次指出“钩章棘句,险设诈隐,务为玄妙”、“...跋荆溪外集》。  [101]同上《书楞伽经后》。  [102]见《石门文字禅》卷二三《洪州大宁宽和尚语录序》、《临平妙湛慧禅师语录序》、《昭默禅师序》、卷二五《题断际禅师语录》、卷二六《题隆道人僧宝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30156024.html
  • 论佛教的自杀观

    “不时解脱”相对。“大毗婆娑论”(Abhidharma-`Maha-Vibhasa`)   第101卷解释“时解脱”为&...

    恒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95156221.html
  • 关于十方丛林子孙化及僧制问题的讨论

    见《云居山新志》第101—10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C:  有其师,必有其徒,洪断禅师、常慧禅师之高风亮节,实令人生敬。  D:  他们都深知十方丛林护持不易,担心发生渐进性的子孙式演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756648.html
  • 平常人法语集

    正法本身并非如来实性,是故正法亦应舍。  101、觉悟之法若实说,只许“顿悟顿圆”,也唯有“顿悟顿圆”之法,堪称顿法,其余一切修行皆为次第,且任何次第之法,包含三乘法,皆以顿法为旨,以显自性本体为了义...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
  • 《楞严经》之念佛方法论及其理论意义

    。  【曹魏】 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T12,No.360。  【吴魏】 失译,《杂阿含经》,T02,No.101。  【东晋】 罽宾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T02,No.125。  【...

    般若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5057020.html
  • 止于至善:朱熹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

    不柰何他。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骛,但把捉他不住。”(卷16第101条,曾祖道录) 问:“或言,知至后,煞要着力做工夫。窃意致知是着力做工夫处。到知至,则虽不能无工夫,然亦无大段着工夫处。”曰:“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255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