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658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论六朝江东士族信仰的变迁

    ]但张氏家族中观音信仰的氛围无疑更为浓郁。如前所述,陆氏家学至宋齐二世,仍以服膺儒术为主而兼综玄儒。比如,南齐陆澄对国子学忽视郑氏易的做法大为不满,他认为象数易学是《易学》的大宗和根本。[14]陆杲的...  [5]一是陆纳于太元十四年拜尚书令,太元二十年卒(《晋书·孝武帝纪》),则陆纳四十任尚书令、七十乃卒的说法不实;二是陆纳父陆玩年六十四而亡,“奕世短寿”云云为无稽之谈。  [6] [14] 说详见...

    吴正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360033.html
  • 论四种“言意之辨”

    中华书局,1983.281-282. [13] 晋书(第49卷).王蘧常.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86. [14] 宋书(第93卷).王蘧常....出版社,1985.541. [23]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4)[A]引欧阳修.盘车图诗.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 社,1985.164. [24...

    何二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460034.html
  •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ldquo;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14]这里的生灭心不但是从刹那生灭而说,而且是从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而说。所以,在心生灭为本的生灭门中含...》,《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上。   [13]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上。   [14]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中。   [15] 不生不灭  ...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560035.html
  • 儒佛道三教关系和我国佛教的发展

    观和仁政德治的社会政治思想。经中不  仅大讲“恻隐心”、“仁义心”[13],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14],认为“为天牧民,当  以仁道”[15]。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大正藏》第3册,第27页,第25页。  [14]《布施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册,第6页。  [15] [16]《明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册,第47页,第49页。  [18] 以上引文均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4960040.html
  • 熊十力《新唯识论》析论

    《新唯识论》,P.303。 [12] 《新唯识论》,P.280-281。 [13] 《新唯识论》,P.302。 [14] 《新唯识论》,P.360。 [15] 《新唯识论》,P.428。 [16] ...

    刘桂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560047.html
  • 战后台湾传统佛教的教派发展与现代社会(1)

    固然可被替换,佛教知识的拥有和僧侣禅修的严整精神内涵是可以持续保有的。这一原有的佛教基础加上“赎罪自责的卑屈心态”[14],于是,其转而以优秀的后学姿态认真学习新导入的大陆佛教,结果成绩卓著,好评连连,...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真谛三藏行历及其以广东为核心的翻译活动考实

    》的事情与真谛之富春之事混在一起叙述的。令人误解为真谛至此年十月方才到达富春。  《续高僧传·真谛传》记载:真谛“翻《十七地论》,适得五卷,而国难未静,侧附通传”。[14]关于道宣此文中的这三句话,...,第311页中。  [14]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1,《大正藏)第50卷,第429页下。  [15] 《资治通鉴》卷164。  [16]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1,《大正藏)第50卷,第...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660058.html
  •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1)

    14]本文于此除了探讨其所阐释的菩萨戒之实践理论内涵,将从其师承、佛学背景、时代背景的影响等历史因素的洄溯,并对《戒论》中阐释的主要论题进行理解。此外本文拟参照大乘经论的相关内容,以及佛教发展史等,给予...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760060.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戒的“发心”之对观──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

      教,最先发起胜菩提心。此为菩萨行之所依。次受菩萨净戒学菩萨学   。菩萨行者若或不能学菩萨学,于任何时不能趣得无上菩提。是故持   戒,乃为三世菩萨行处唯一要道。”14因此,若欲实践...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960062.html
  • 宗喀巴对于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1)

    ”的教授,并为西藏的噶当派立下宗风法脉的主要基础。[14]阿底峡尊者亦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所共同推崇,其思想理念为西藏佛教奠立相当重要的基础。[15]  贰、宗喀巴当时面临的西藏社会与教界情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106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