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0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天台霊応図本伝集』に関する一考察

    十千而已。此大師之洪業者[73]、若感通適化、或異跡發人、其途實繁、良難具敘。且三十餘年、雙弘定惠[74]、弗蓄文字、辨說無窮、雄雄法音[75]、洋洋溢耳。記疏山積、學徒雲湧、昇堂入室者、難可備陳。p...」、横川本と無動寺本では無。 [73] 「者」、横川本と無動寺本では「也」とする。 [74] 「恵」、横川本と無動寺本では「慧」とする。 [75] 「法音」、真如蔵本では「法喜」とする。 ...

    釋孝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144035.html
  • 我国宗教音乐研究概述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教会发展了一种既有来自西方的传统基督教音乐,又吸收使用当地民间音乐的新的基督教音乐文化。 杨周怀《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基督教赞美诗的翻译、编曲、作曲及作词方面所作的贡献》 73则主要回顾了... 70《文史杂志》 2000 年第 6 期。   7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   72《中国音乐学》 1990 年第 4 期。   73《中国音乐学》 1999年第4期。   74《...

    田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7.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1)

    众山皆响;顾长康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王子敬的山川映发,目不暇接,田游岩的泉石膏盲,烟霞痼疾;孔稚圭的风韵清疏,庭草不除,王宾的多情花鸟,不肯放人;萧恭的临风对月,登山访水[73];这种对大自然的向往,导..., XX, 1961, pp. 73-79等书及文章。据铃木指出,“幽玄”亦称“妙”或“玄妙”;禅悟在艺术中表现时,便产生出“气韵”生动的作品,臻抵“妙”境,使人窥见“幽玄”的影子。   [3] 关于...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禅与诗画--中国美学之一章(2)

    ,请参阅钱穆“中国思想史”第一○九至一一五页。   [73] 请参阅宋刘义卿的“世说新语”及明曹臣“舌华录”“清语”第九。   [74] 见“美术丛书”初集第三辑第二册董其昌“画眼”“文人之画自王右...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2)

    。」[73]這就表示是,既不許人循理則的方式解答,亦不許循正常的思惟方法思考。使學者四面碰牆,無處逃遁,這情景,誠如香嚴禪師說得好: 「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踏樹,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的,但卻是活潑潑的用法。用法的意義請看後文。   [73] 禪學大成第二冊四頁。   [74] 指月錄卷十三?十九頁。   [75] 中村元的考察是,認為中國的早期禪宗,也並未完全採用這種直觀的方法,...

    張曼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3.html
  • 實在與知識

    認知的構作,如同其它任何構作一樣,必須連結一個對象,一位構作者,一個工具,以及一種程序的樣式[73]。當木工砍下森林中的一棵樹,木工便是構作者,樹是對象,斧頭是工具,上下砍動便是程序。結果是樹被砍下了... [72] Sāstra-dipikā by Pārthasārathimisra., P. 77.   [73] 此原理幾乎在佛教的每一邏輯論文中均可見到。由Udapvnaācarya引自...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孔维勤:宋释永明延寿之理事观(2)

    那言一之与十,复言以即故得成耶?  答:一即非一者,是情谓一,今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经颂云: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浅智著诸法,见一以为一。[73]  由永明此段“一”“多”之辨,可知...见禅宗集成,页四○三三下。   [72] 大正藏册四八,页四八六下。   [73] 同上。   [74] 同上。   [75] 见庄子齐物论。   [76] 大正藏册四八,页四八七上。   [77] ...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444306.html
  • 刘贵杰:僧肇思想之基础(1)

    说法并不是“有”,并不是“无”,由于各种条件之和合,而有诸法之生成[73] 。僧肇复谓:  “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7.html
  • 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1)

    說﹕  「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73]。  多守滯文,鮮見圓義,其原因,乃譯者滯文格義,故知格義,乃係說乖違阻隔了佛典原義的意思。這「滯文格義」與上文的「格義配說」,本來其意義有...

    林傳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3944344.html
  • 龟兹国与西域的大乘佛教──从两汉至鸠摩罗什时代(2)

    疏勒后,罗什先到温宿,因论败一知名学者而名扬葱左。后还龟兹,年二十,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73]  有顷,罗什在龟兹新寺得《放光经》,花两年时间研读。不久,连什公的老师槃头达多,...  [71] 同上注,页21-22。  [72] 同上注,页403-405。  [73] 罗什受学《十诵律》的经过,有几个不同的版本,《高僧传》说是在龟兹王宫从卑摩罗叉学习,《祐录》...

    唐秀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064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