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658篇,用时7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基体说”之基体概念与如来藏、唯识思想中之dhatu类概念

    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见大正藏三十二册。  @ ,见大正藏九册; .见大正藏十六册;《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见大正藏十二册。  (14)见卷十七之四五五经,大正藏二...

    周 贵 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94361946.html
  • 佛教《六方礼经》之伦理观探析

    或中国被扩大的”[13]。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取道,有海路、陆路之分,海路较直接,陆路则因与当地区域文化相结合,故有所增减。《善生子经》可能经过“加工”而有所增益[14]。与此经相当之巴利文经典,在《...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大正藏》第45册),页394中。  [13] 中村元:《原始佛教の伦理生活》(东京:春秋社,昭和59年4月),页164。  [14] 释传道口述,邱敏捷记录...

    邱敏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94561949.html
  • 从人性论看东西方宗教哲学之相通

    标志着人与万物不同的地位,乃由于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所造成[13],是由上帝“将生气”吹给人而“成了有灵的”[14],或由真主“将精神吹在他的身体中”,又为之创造了“心灵”[15],正因为如此...常常把顺从人欲说成是“自然”、“纯朴”并符合道家精神的,这不是莫大的曲解吗?   [11] 《庄子·天地》。  [12] 《庄子·徐无鬼》。  [13] 《圣经·创世记》1:26—27。  [14]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01961986.html
  • 洛阳伽蓝记校注序

    博敞,为天下第一。又於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14]这可以想见当初北魏都平城时,...纪四。   [10] 汤用彤,漠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四九六页。   [11] 释老志。全後魏文二。   [12] 释老志。   [13] 释老志。   [14] 释老志。   [15] 释老志。   [...

    范祥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1662053.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後感

    须留待学界研究、证验。   参、思考几点问题   如上大略介绍《宗义讲释》之後,可知该书实与一般所谓「佛学概论」类同。作者在藏传佛教「宗义」书的基础上,有所增润【14】,因此呈现更完整且详细的讲释成果...观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页12~14。今按日慧法师《宗义讲释》所说的「十地」名目(见该书页344),当依「华严经系」而有。   恝请参见《宗义讲释(上册)》,页345~346。  ...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3562071.html
  •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1)

    实在经验显露出来,因为绝对无乃是使我们产生联想到西欧传统哲学的绝对有,相对於此,空并不会让我们联想到西欧的「存在」与「有」之哲学,毋宁是让我们联想到东亚佛教的理解方法,[14] 尤其是中国佛教的佛性论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4562082.html
  • 劳思光先生道佛诠释的方法论探究

    般若之学并非一本体论或形上观念[14],但书论中又说慧远之学偏在一形上学意义[15],另又说唯识学是为佛教建立现象论[16]。依作者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佛教的本体论及宇宙论的哲学观点,以下即展开作者的讨论...两种“存在”也。故此种原始教义实已留下日后唯识论之种子,而佛教之否定“宇宙论”及“本体论”亦皆是理所当然。此亦即佛教断定经验界为虚幻,又否认“独立实有”之基本立场。”(卷二页一八八至一八九)  [14...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22662122.html
  • 论“和”与文化养生

    相成,神乃自生。言五脏之气,和畅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气充沛,而神自生。张介宾曰:‘人生之道,止于此耳。’即人体生命的规律就在于此。”[14]管子也比较重视养气至和对身体固本之重要意义。他在《内业》中提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0962169.html
  • 杂 因 诵(1)

    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4  前谓言:识,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31362172.html
  •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

    非但修剪了菩提树,同时也灌溉了菩提树。  古来中国佛教史上重视阿含圣典的法师大德不多,印顺法师大概是其中少有的特例。印顺在其思想的根本归趣上是“立本于根本佛教之纯朴”[14],认为在早期佛教中保有最...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5496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