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28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间净土与不二法门

    处处,则为有佛”。(《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13] 。这也是讲在生活日用之外无菩提,在生活日用之外无佛,真如净土就在自己身边。中国禅宗所分的五宗在宋代以后留下大量语录法语,从中不难发现,用相即不二... 11、参见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79,88页。  12、《大正藏》卷51第309页中。  13、《大正藏》卷51第440页上。 ...

    扬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147890.html
  • 圆空法师佛学观

    珍视的“和谐”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作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的“和合”思想。  在2006年4月13曰至16曰杭州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期间,有报导呼吁:“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任何时候都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2847946.html
  • 从佛家美学看周梦蝶诗作的体悟

    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13] 清朝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亦云:“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12]  杨文雄:《诗佛王维研究》,页217。  [13] 王应麟:《诗薮》内篇,卷六〈近体下〉。  [14]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15]  柳晟俊:《王维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蕭水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747965.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中识、名色、六入、触四支对应来谈吗?首先可从学界常提及的《六六法经》来看,13经中以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爱来阐述认识关系的过程,并进一步说明这六六法14都是生灭无常之法,同时推展出取、有、...12 参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25。  13《六六法经》是《杂阿含经》304经、《中阿含》86经、中部《M 108》(cha chakkhAni dhammA)。  14《杂阿含经》“何等为六六...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法性与存有——弥勒法法性分别与海德格存有论区分的对比研究

    法与法性的关系, 不是撑开能所、 对列主客的“认识”关系(注 13 ),而是一种存有状态的转换变化,是染净、真妄之消长的关系, 亦是虚妄分别之分别不分别,即真如之显现或不显现的关系。 我们可以适宜地 ...

    蔡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347983.html
  • 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

    所示。如《法句经》71偈云:12  犯下的恶业,不会像牛乳一般,直接就凝固,  而是如同覆盖著灰尘的火,继续燃烧著一般,跟随著愚者。  同经121、122偈云:13   不应认为“那不会对我产生果报”...  13 Dhammapada, 121, 122《法句经》“恶行品”:  Māppanma??etha pāpassa 'na man ta? āgamissati',   udabindunipā...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448004.html
  •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

    ;缠”(paryavasthāna)。13 亦即烦恼觉醒,起现行作用时,称之为缠;烦恼睡眠,作为现行余势力而潜在者,称为随眠。根据经部,可知随眠是作为种子的潜在者。   但是,在说一切有...行为之后始末的处置。但是,与业直接有关者,或许只要(a)善恶的意志、(b)实际行为、(c)行为的习惯余力就已足够了。(参原书p. 185)   4 《俱舍论》卷13(大29,68c)中,介绍经部之说&...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8.html
  • 原始佛教的生命观

    ,依法]也能成为牟尼、   有智、高贵、有惭而谨慎者。   620 我不称依家世者为婆罗门,   他是“卑唤﹝别人﹞:‘喂,你啊!’的人”,[2]   [13]他其实是有所得者。   唯有一物也不执取...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648009.html
  • 原始佛教的心

    三善界(kusala-dhātu)[40],分别产生不善或善  的想(sa??ā)─思惟(sa?kappa)─欲(chanda)─热恼(pari?āha)─遍求(pariyesa);[13] 从劣、中.... 35)  [5] S.22,59(S.iii, p. 66f)=V.i, p. 13f. 《杂阿含》2(大2, 7b以下)。  [6] M.148, Chachakka-sutta(M....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0.html
  • 证悟

    出世部的梵文《大事》中,四项中的后三项,与最初期的大乘诸经典中,菩萨修行四位中的前三项完全一致。12 因为在《大事》中,并未提到四行与《大事》本身所说菩萨十地 13 的关系;关于二者成立之先后关系,完全...宫本正尊编《大乘佛教成立史研究》276页以下)、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256页以下。(参原书p. 130)  9 十住地之名称,与注13(日文原本的注7)中的梵文《大事》之十地说有关,例如:《...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