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020篇,用时39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試還原法顯大師在中國歷史上之地位

    [37]但由於法顯之大願力、大貢獻,使得此一海路得以聞名,也使以後之海上交通更為繁榮,唐代之義淨、弘智法師都是沿著法顯航行到印度,也使得中國各時期之政府更注意海上之經營,明太祖時三保太監下西洋七次成果...軍隊通行。《法顯傳》云:「九驛所設,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此。」又說:「其山唯石,望之千仞。」(T50, p. 858a)玄奘說:「石壁為鐵色,故稱(鐵門)。」(T51, p. 872a)。 [37...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2444021.html
  • 论师的佛陀观(四)

    法”,是约“智慧解知法”说[注37]。“心王了别法”,是约识所识说;“智慧解知法”,是约智所知说。如此,首先应分别何者是智慧?何者是识?两者有何差别?据《中阿含》卷五十八(舍利弗问,大拘絺罗答)云: ...-------------------------------------------------------------------  注36:《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  注37:《...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3444469.html
  •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浓郁的印度风味。陈旸《乐书》记此事补充云:“其后国王子为沙门来游,又传其方音。”[37]可见其特色是原汁原味的印度音乐,甚至包括唱词在内。其它若《疏勒乐》,若《安国乐》,均起自后...379, 中华书局,1973。   [3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1册,页731,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38]《大正藏》卷54,页237。   [39]章巽《法显传校注》,页103,上海...

    李小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0344531.html
  • 论“三教”到“三教合一”

    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内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为成熟,“大量儒释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为入明以后道教的一大特色”[37]。这种现象也在当时上层建筑中各个领域内泛现,如“‘...,三教并崇的皇帝也并非是朱元璋一人,但他对三教和合的注重,当然也会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36]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37] 卿希泰...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3544619.html
  • 《新唐书·惠庄太子撝传》中的“西土树神”

    ,有‘降酒先生丰韵高,搅银公子更清豪’之句。盖则是日以小分须银匙打茶,故目为‘搅银公子’。则家蔬圃中祠之,年年获收。[37]”这个紫荆树神能吟诗品茶,兼管菜圃,十分明显是唐以后才会产生出来的神祗,当是...清代增修该寺时,还新建了树神祠。参见山西文管会《一九五四年山西省新发现的几处古代建筑》,载《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十期。  [36] (宋)洪迈《夷坚志·三补》“杨树精”条。  [37] (明)...

    严耀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3644620.html
  • 中國佛教在臺灣之發展史

    是沒有取得較為一致的共識,像是佛教大學的籌設、宗教法的修定、僧伽人才的養成、僧伽保險、佛教藝術創作的本土化風格以及宗教福利整合等議題的檢討。37 (五)臺灣佛教本土化的確立與國際化的平衡:臺灣佛教近...服務之初步考察,思與言,32卷3期,頁33-76。 34 同註19。 35 同註30。 36 同註2,頁477-479。 37 同註19,頁327。 38 同註36。 39 史作檉,...

    許勝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5345587.html
  • 王阳明何以不提陈白沙──“儒佛会通”在明代心学史的实例

    1977年,页45。  [37] 同上,〈跋〉,页113  [38] 同上,〈机缘品第七〉,57  [39] 同上,见页5,页34,页92  [40] 《白沙子全集》,卷十,页37  [41] 《明儒学...

    姜允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747299.html
  • 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2]

    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vol. 21, 1994,  pp.37-72.)  17. Hubbard, Jamie. "A Critical ...说  5. 吉藏论五种佛性  6.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意义  7. 草木亦有佛性  注37:有关廖明活的英文相关书目,请参阅《佛教图书馆馆讯》,第10/11期,页46  及注12与21等资料。  ...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847488.html
  • 佛教本体论译经中所使用的“非”与“无”

    非身”这种译法。由“anatman”衍生出的字是“anatmaka”。狄原云来的词典中对这个衍生字也提出三种可能的译法:“无我” [注36] 、“无体” [注37] 、“非有” [注38] ,亦即“...  [注37]中村元(1985:1340)亦收录此种译词。  [注38]荻原云来(1959:48)。  [注39]Graham(1989:408ff)。  [注40]Graham(1989:407)。...

    巴特戴森 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347500.html
  • 从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融通论禅净统一的必然性

    第九,频伽《大藏经》玄九,第37页B)这四种观法(观自身他人身、自他痛痒、自意他人意、自法他人法),即“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以慧观的力量,使心安住于道法上,使正而不邪。...可心未安,请求师安心,师教慧可“将心来”,终于“觅心了不可得”,达摩随机即授以“安心”法门(《景德传灯录》卷三,第33页)。这与《般舟三昧经》所说“是法无所有,本无” (《无畏王佛品》第九第37页A。...

    徐荪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14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