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宗旨 上座禅是以“三三昧”为实践宗旨的,进而则以“圣法印智见清净”为旨归的。 1、三三昧: 《增一阿含经》10经中的三三昧的名称译作“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经说:“世尊告诸比丘:此...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跋迦利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p.235.3 ~ p.236.2) 6、随用心自在: 《中阿含》184经则描绘了舍利弗尊者的“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的境界: 尊者舍...
释宗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2839835.html
-
缺乏定慧的修证,不能全面明了的观察。
6、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心境问题:识有三分:一、自体分;二、见分;三、相分。自体分为浑然不分的自体,由此自体起见相二分;见分是识体分别觉知的作用;相分是见分...10、前六识业与八六识报--生死问题:前论现象差别,此究生命差别。有情生命差别种种,是由有情过去所造引满二业,引业招感总报,满业招感别极,由于业力无穷,所以有情生死无尽,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85239935.html
-
蔡仁厚先生,在其所撰的《熊十力先生学行年表》(注6),也载吕澂与熊十力书信论辩之事。但只提熊十力与吕澂商量欧阳竟无死後,「支那内学院」如何处理的事。丝毫未引吕澂批评熊十力的部份。牟、蔡二人,皆是亲...函告熊十力,要熊撰文悼念;熊以「传师之日浅,又思想不能为佛家」(注10),委婉拒绝,同时又附有一封熊寄梁漱溟的论欧阳信稿,批评欧阳之学,是「法相唯识」,虽愿力大,惜其「原本有宗,从闻熏入手」。熊不客气的...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539964.html
-
影响亦深。佛经的体裁,最特别的就是在散文的叙述之后,往往缀以韵文之偈颂;或者在散文叙述之前,亦往往先以韵文为引。遂造成一种文学新体:白话文与韵文交错而行。唐五代之变文即是。[6] 敦煌石窟藏书中,与...变文,而功成于《西游记》。[10] 《太子成道经一卷》,太子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之长子,故称其太子;成道,即成佛──“我求无上菩提(大彻大悟),誓度一切众生”。该文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540049.html
-
……而蒙諸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此因故,便能發趣廣大菩提。…… 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性故,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6] ...」。[10] 至於「起煩惱」,即是指住地煩惱所生「起」的各種表層煩惱。引文最後提到一種最深層的「無始無明住地」煩惱,對它有如下狀述: 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恆沙等數上...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540114.html
-
2)父母孝养;(3)恶魔降伏;(4)睡眠自除;(5)五脏调和;(6)无病无灾;(7)朋友和合;(8)正心修身;(9)烦恼消减;(10)临终不乱⑩。这种概括看似全面,然而仍义深刻,茶具十德说,仍然停留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740143.html
-
内学院《藏要》本,第10页)众生内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不杂有任何污染成份的清净智心,所以《起信论》这一系理论一般称为“真常心”思想系统。
牟宗三《大乘起信论》&...的实体,由此开道德界,又是形而上的实体,由此开存在界。我们由自由的无限心之开存在界成立一本体论的存有论,亦曰无执的存有论。”(《现象与物自身》序言,第6页)。 可见本体论的存有论或无执的...
程恭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0540718.html
-
哪些中国传统思想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务实”思想。在儒家思想主导下,形成重视现实的务实精神,“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注:王符:《潜夫论》卷第10《叙录》第36,第5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5页。)。王夫之认为,佛教把六相的相即相入归于“一念缘起”,抹杀成败得失的区别,确立以真空为理论最高宗旨,是“捐弃伦物之邪说”(注:《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页。),即否定了万物是有条理...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1540732.html
-
,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注: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北朝诸名儒,有积极吸收异教者,亦有态度如程朱者,至于如韩愈那般固护者,则未之闻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忄加希 @②原字扌加耳
(原载《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6期 作者系贵州大学中文系)
...
王晓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3940763.html
-
生老病死等四苦,另加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与五阴炽盛苦)乃至十八苦等等传统大小乘佛教所强调的个人苦,也可以包括我所强调过的人际苦与社会苦(注6)。水野氏更进一步说,“苦谛不必限于苦的现实,...漏法云何?谓除道谛余有为法。”(注10)也就是说,苦、集二谛皆属有漏。有趣的是,一切有部主张,佛陀的色身有成为烦恼对象的可能,即具“所缘随增”。譬如传说有一婆罗门女性...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3394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