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哉”[41]。 所谓佛土即舍众生所居之地外,别无其他境域,菩萨慈悲心切,极欲灭除众生之秽恶,此即净土之行。换言之,菩萨肯定众生之秽土,且欲化众生之秽土为佛境之净土,而非于众生之秽土外,另建菩萨之...。同文复云: “方外之宝,服膺妙法,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伦匹,宿殃虽积,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报之所及”[55]。 修道之人,受薰佛法,洗除杂染,跻蹬清净之境,而不受报业所支配,...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之后,所再说的 “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41]。以及 “亦不念佛,亦不提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不令去,...行。”[54]思议品第六亦云: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55]同品又云: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56]法供养品第十三亦云: “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远超过觉贤,影响也不低于后者。罗什的弟子之一僧睿,于“关中出禅经序”中,对罗什的禅学和传译有这样的描写:(注41)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 此土……虽是其事, 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禅师慧诏”(注54),那么觉贤法系中,也许还应当包括玄绍--慧通那一枝。初期习禅高僧所修得的成就,又是怎么样呢?慧皎说:(注55)然禅用为显,属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结为凝酥。过石壁而无壅、...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触于所缘,犹如上面的盖置于下面的匣相似。这就是安止定的五支和其他近行等五支的不同处。41 论中是以五禅支的强弱来区分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同时清楚的阐明由于安止定的五禅支胜于近行定的五禅支,所以“色界相...修十六行相。……世第一法,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唯同类修非不同类。55 由以上的引文所示,不难觉察到行者在修习四善根之时,所缘之境乃是四念住与四谛的十六行相56,...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类,如下表所示41: No 根 不善心 1 贪 喜俱邪见相应无行 2 喜俱邪见相应有行 3 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 4 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5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 6 ...激怒”的特相,且有“嗔怒”的现起之时,则称为“觉行者”。如《解脱道论》中云: 问:何故嗔恚行及意行成一?答:嗔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嗔,亲觐功德故。55 且,《清净道论》更进一步说明,嗔行者是因“...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同时见到其他三谛。 此外,《清净道论》又引巴利本《小部》之《无碍解道》云: 具道者之智,亦即是苦的智,亦即是苦之集的智,亦即是苦之灭的智,亦即是苦灭之道的智。41 此引文明白的说到,见苦谛者,必...)见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跃入涅槃55”就是“见灭得道”的话,这似乎意味著《清净道论》是主张在凡夫位时就可见到灭了,而且见灭的当下并不一定就是证得灭谛乃至其他三谛,必须进一步舍一切诸行后...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空等 的经典)。 (f)专注于“慧或择法觉支”。 (g)多询问 “十论事”39。 依此训练思惟,再加上多思惟忆持如“九住心”40 及“七种作意”41的调心方法,可令寻、伺心所契向禅定的修学。 ...或来世即可入流。55 如何能够住不散乱而“一其心”呢?佛陀在《除妄念经》或《除寻经》中有教导“五种法”以对治妄念:56 (a) 作意“其他对象”(不作意“恶念”)。 “恶念”者为一切与贪、嗔、痴...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41,却很少对在家信众说“四念处”,可见佛陀说法的对象是有局限性的,法门并非适合于群机的。那么,佛陀如何在阿含经中阐述“心念处”却是值得注意的。 在《中阿含经》〈念处经〉很简要地解说“心念处”。如该...MahAniddesa(大义释)》中则把所谓“一乘道”延伸到“三十七道品”,并进一步指出“一乘道”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55 (2)“四念处为一乘道”,只是部派佛教中所...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447578.html
-
住毗婆沙论》卷7上也说在家菩萨更应该自行先法随法行,然后才转教他人,令众生随而修行,他说: 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自不得寂灭,何能令人寂;是故身自善,能令彼行善,自身得寂灭,能令人得寂。41 在卷1时,...自利则为具足。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55 即说若但利他故修行善法,众生未能成就利益时,菩萨已具足自利,而假若为自利益,又为众生修行善法,则为心杂染行道。为何龙树菩萨要如此说呢?因为但唯利他修行...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多即一,一即多。(40) 无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谛,体达一观,此观具三观。(41) 现在要注意的问题是,当智顗说一念心起,即具诸法,这“具”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念心不是一个仓库,一个场所,如唯识学派...同寂。这作用是就心说的,心在法在,心不在法不在。这便是心具诸法的确当意思。故最后智顗谓“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55) 这里我们可对心具诸法作一总的...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