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不在别处,而具足于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中,故得一念三千之名。[6]
又,陈义孝说:
谓吾人日常一念之间,三千诸法,同时具足,是天台宗观法。[7]
在这三个解释中,“一...ldquo;法”;把主体认识的发动称为“一念”,把客体的全体称为“三千”。[10]
在这里,曾其海更是突发奇想,将“一念&...
陈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342604.html
-
呢? (二)消解问题的可能 现代的佛学研究者往往认为信仰是容易流于主观、情意,这是学术上要求客观、理性之大忌,故强调学术与信仰的分家,而从纯史的立场判断教义、仪式,乃至禅修的意义。[6] 因此,...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布特曼。[10] 基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本文无法详细的阐述这些理论,实际上也无此需要,故仅提出些重点,尤其是对后文分析佛传神话可以借镜的部分。[11] (一)坎伯的英雄神话 严格的说...
李坤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542607.html
-
聚落,不嘱余比丘者,波逸提。”(T22, 1430, 1028a16),这一戒应和五种权利无关,原因参注6。 [26] 见T22, 1430, 1027a8-10。 [27] 关于这五项权利的...长衣、离衣宿。[5]“别众食”和波逸提[6]法第32条有关,第32条是: “若比丘数数食,除因缘,波逸提。因缘者,病时、衣时、施衣时,是名因缘”。[7]“数数食”和波逸提法第31条有关,第31条是: ...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842611.html
-
自觉地学戒、受戒、持戒,自觉地用戒律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为善去恶的自觉性,才能使僧团如律如制地生活,从而保持僧团的清净、安定与团结。[6] 然而,唐末会昌法难之后,古人的律学著作多遭毁灭,致使...戒律,引导僧团依戒修行和生活,就成为千百年来佛教内部的重要课题之一,[10] 而这也正是见月律师复兴律宗时必须正视的课题,然而,见月在律学上的改革表现出什么样的时代特色?其采取了什么样的理论或变通的...
释果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942612.html
-
年。[6] 2、《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本文 页 2~38 上。首题为《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首题后有小字的编者名“侍者 德初 义初 编”。本文内容包含了上堂、法要、机缘、偈颂、颂古、自赞。... 28 年正月旦”,石川力山〈真州长芦了禅师劫外录抄の研究〉论文中接受石井修道的“中桥居士吴敏之序为绍兴 28 年(1158)正月,是真歇寂年的前提下的臆测”[10]说法而推测这部分应该是面山附加的。...
释慧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342615.html
-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6] 五色、五音、五味等这些都是外在可欲之物,能使人目盲、耳聋、口爽。老子称之为“为目”。而“为腹”与“为目”为对立概念。“为腹”乃惟追求自然之道所赋人的...首。[10] 可见老子不取仁、义、礼等人为的伦理规范。在老子,这些意味著儒家式伦理规范,他认为这些仁、义、礼都是有偏有私者,其结局是败亡。老子所谓无欲之对象,不仅指著执著外在事物的物欲,亦包含著追求...
元钟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542617.html
-
在《大乘起信论》的“体、相、用”学说中,“体”只是一个假托的名词,并无实质性可言,“体”即空也。[6] 明白此义,方不致被“体”之一字所迷。 如此说,佛学施设一个体岂非多此一举?对大觉者来说,诚然...为大智上根人说。”[9]故《坛经》之体自然亦为实相,此即所谓“无相为体”。不过,六祖并非如中观学直显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的中道实相,[10]他是承继如来藏学传统,点...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8.html
-
〔37〕《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同上,第 6册,第451页。
〔3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一切佛语心品第二”。同上,第10 册,第356页。
〔39...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原始佛法也称此为清净道,如说:“佛道清净,空无所有”〔6〕。然这里主要是指戒行的清净,如说:“菩萨累劫清净之行”〔7〕;以及断弃生死恶...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2842644.html
-
于会和上法席下,见‘和上’与崇远法师诸论议,便修。从开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论本并不定,为修未成,言论不同。今取廿载一本为定。”[6]至于第二次“...
“顿悟”之说,并非起自慧能、神会,然而以“顿悟”为解脱之唯一根本法门,并以“惟传顿教法”[10]为宗派标帜者,则在慧能、...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3042646.html
-
不净的心,变成了清净的心,因此到了大众部便主张“心性本净” (注6)之说,心的本性,即是识的本性,心有不净与净的两面,由于无明的烦恼惑染,心便成为不净,名为八识,无明的烦恼惑染消灭之后,心便成为清净,...注7)之外,凡为天台、华严、禅、净土等诸宗学者,所依的经论中,多少皆含有如来藏思想的色彩,例如天台宗主张“性具”(注8),华严宗主张“性起”(注9),禅宗主张“见性成佛”(注10),净土宗主张“一心”...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04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