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龙溪实是主要论者。 但同时,龙溪之学如黄宗羲所评断,其学说往往近于禅、老(注 6),故就一般论学之士而言,王龙溪与周海门方始引禅入儒,所谓: “自...的门 生关系,实则他们所传承地不过是阳明四无之教的义理而已(注10) 。由于周海门承继龙溪四无之教,因此使四无的风气重振于浙东,刘 宗周在〈祭周海门先生文〉中...
孙中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945618.html
-
一、慧远的感应自然观
魏晋玄学的自然观,经由王弼的无为自然观、嵇康的神气自然观 ,发展至郭象的独化自然观(注6),至慧远,则提出感应自然观,...而应自来。岂有幽司?由御失其道也。然则罪福 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 影响耳(注10)。
慧远...
林朝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045620.html
-
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句而大悟(注6)。
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要人觉悟真理,而得解脱。禅自亦不例外。觉悟是心或主体性的事。以上的关要点都牵涉到觉悟的问题,即是心的...见闻,荡荡心无著(注 10)。
主体性或心不住著于相对性的善恶的对象中,也不起相对的善恶的念想,因而是任运自由,荡荡然无所寄。 要注意的是,无住不是消极的表现,它只是心在表现上的...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145621.html
-
半分的法无我----能取所取异体空)的少分智。分类同前。(颂6-10,“自觉自证故……”) (四)菩萨见道:无漏修道未生起以前,证悟二种无我的出世间智。此分为十六种。(颂11-16,“谛及谛上忍……...差别……”)(二)加行:为得道力,统摄三智而修之瑜伽;共有廿种。(颂6、7、8、9、10、11,“已承事诸佛……”)(三)功德:修完加行所证之暂时利益与究竟利益。此分为十四种,其道位从资粮位至佛地。(...
陈玉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145666.html
-
”的内容,即反应出此真理观不出唯识学三性说的基本立场(注 6 )。转依如何可能?就是对法与法性做出相应的分判, 以此分判为根源才获得解脱的动力,而完成“出死入涅槃”的转依过程。
页331
一、弥勒...而现”、“一切无义”的虚妄分别!颂云:
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 实无而现故,以是 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注 10 )。
此中,abhuuta-...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745681.html
-
这个阶层,而进到一“无执著的、未对象化前的存有”这个阶层,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更进一步去敲扣“存有的根源”之门(注6)。这么说来,熊氏这套体用哲学下的现象学式的存有学是从破解“主----客”对立的思考...玄奘,并下而更涵盖护法,并直接认为是无著、世亲的本义(注10)。就学问的角度而言,熊氏显然的是以偏概全,值得检讨。不过笔者在这里著意的不是他所破的“唯识”恰当与否,而是他如何的破斥唯识,这样的破斥方式所...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845683.html
-
亦云真 理,谓此真如是一切法真实性故,犹云宇宙的实体,故名万 法真理’。(注6)
如甲、所言,言所谓的“遍计所执性”便是如前我们所说的那“执著性的、对象化的存有”...有宇宙论可讲。两宗的歧异只从依他性 出发”。(注10)
熊氏以为有宗为了矫正空宗之偏,当初似犹未甚失空宗之旨,对于空宗原先所拨遮的改以幻有称之,但到了无著所创发唯识之后,建立了...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7.html
-
“自身能建构底流”(注 6 ),进行现象学分 页149 析,在后期提出“超越主体性”(transzendentale Subjektivit?)观念,这是意识哲学在当代开展的一个鲜活例子,具体而且...,同时,正如一位现象学研究者所提出的:“胡塞尔内部时间意识分析还有何价值?”之质疑(注 10 ),而想要取消“绝对的流”(自身能建构的绝对流,即“绝对主体性”观念)来挽救胡塞尔的后期哲学(注 11 )...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
-
和作为种子来源的阿赖耶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中说:
“由本识能变异作十一识,本识即是十一识种子,十一识既 异,故言差别。”(注6)。
页...窥基说“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是“显依他起执境,识是无”(注10),因此,并不是作为依他起性的识是无,而是那些起了执著,执见相二分为我法二执的识是无,这些有执的识,才被称为乱识,才是要被灭掉的,他说:...
陈一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90.html
-
住正住,是名“大空”。(注6)《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大空”说,也是以“法空”为内容;比之《杂阿含经》,《舍利弗阿毗昙论》显然更注重“大空”的禅定化内涵。所谓“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 ... 答曰:前已得大名,故不名为大。今第一义名虽异,义实为 大。出世间以“涅槃”为大,世间以“方”为大,以是故, 第一义亦是“大空”。(注10)依论意可知,将“...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