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品经》较《放光经》增多出的经文,在这段经文 中有“善知深心”、“善知三乘”等文句,( 注 6) 因此, 可以明显看出,“深心”是《大品经》的特色。 如本文后所 述, 法护所译的《正法华》,和...一钱不施,贪惜积聚,但望增长。 菩萨亦如是, 福德若多若少,不向余事,但爱惜积集向萨婆若。( 注 10) 《大论》认为菩萨“世世于世间心薄”, 菩萨对历法时间所 构成的世间, 是以“心薄”待之...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847301.html
-
很有成就,却不知从身心去寻求,不知道身 心中无边功德,现现成成在那里,待我人去找寻。所以即使略 得定力,也能深信佛法中的修证,而向上趣入。
页6
...referred to as "stumbling once leads to eternal
页10
regret." But if you've ...
印顺导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2947333.html
-
1506-1569)等人到天池山访问过月泉,并于当时作七言绝句四首。所谓“辛亥秋,予偕周顺之、江叔源,访月泉天池山中,出阳明先师手书《答良知二偈》卷,抚今怀昔,相对黯然,叠韵四绝,聊识感遇之意云。”6...挚电,岂不亦犹余辈各自表见者哉?宜并存之,庶令自考。玉芝颇以余以为然,请题于卷首,次第录之。10 此事龙溪集中无直接的说明文字与之相应,但龙溪集中有八首五言绝句,也是龙溪访玉芝法聚于龙南山居所作,所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3947363.html
-
ksetram visodhayati 等(注6)。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将汉译“净土”一词的原义,归纳为“国土”、“清净的国土”及“所清净的国土”三种。此中特别是后二者所显示的意义较为重要,因其一是具有...注目的,是前者“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的经文。很显然地,此段文字明示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是表达了净佛国土的理想(注10)。如果我们再来看‘无量寿经’的话,可证明藤田氏的说法。今...
慧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4847385.html
-
某种意义而言,此所知相分乃为‘摄大乘论’之中心所在。世亲亦于‘唯识三十论颂’之第二十颂至第二十二颂等三颂,述说三自性(注6)。三自性是以阿赖耶识为基本,故在无著、世亲的唯识哲学中,首先谈论阿赖耶识,其次...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注10)“识生”的识,指缘识的阿赖耶识。由缘识之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当是现实意识的受用识,即转识。境的转识,若离阿赖耶识则不存在,故说境无。但变现此境的...
如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247392.html
-
因此他们在社会上获得作为受者的资格与特权。[6] (b)最初期佛教中的布施思想[7] 对不承认吠陀权威的佛教徒而言,前述所见那种基于吠陀的权威而成立、福田思想(如已述,此也可说是互惠性的交换关系),...检视一番,也可以这样地归结出四个发展阶段[10]。本稿拟一面留意如以上那样的般若经发展过程,一面先就小品系所说,其次就大品系,而且最后就单独流通的诸般若经典来检索有关布施的说法,并加以考察。 (b)小...
白石凌海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147442.html
-
政治病,定名为“汉武帝狂”症。六 四五--六四九,是太宗的暮年。在这一期间,个人的悲痛, 疾病的侵扰,死亡的威胁,都是特征(注6)。
在上述的第一个时期中,太宗忙于...,清肃非滥”(注9);另一方面却又召 沙门玄琬(五六二--六三六)入宫,“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 菩萨戒。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注10)这些事实表示, 太宗...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147443.html
-
、 理内无佛性;或可理内有佛性、理外无佛性。 (注 6)
接著吉藏解释 (1)理外众生有佛性,是因为理外有众生 可度(指在世俗上有众生可灭度), (2)理内无佛性,是因为 ...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 菩萨如是入法,法相 不空, 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 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注 10)
此处指出“理入”是以“佛性”(真性)...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247444.html
-
)编撰“宋高僧传”时,根据他所见闻的资料,在上述碑文所列著作单中,补充了这样几句话: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6] 碑文说宗密的著作只有“凡九十余卷”,如果这个数字可靠...的描述;他说宗密是 “终日赞述,而未尝以文字为念。”[10] 笔者认为镰田考订宗密著作里面,某些单篇零星作品,在唐、宋之间,原来被收入较大部头的文集中一点,也在“华严原人论序”中,得到证明。序文言道...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647457.html
-
]。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5] “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耳”[6] 据此而言,向、郭实已强调自然即物之自耳,...,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10] 前五句乃言般若波罗密之真实涵义;然要达此般若之地,首要一念不起,一物不执,而呈现出空无之境;至无空境已显,则可谓“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
刘青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64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