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其幸哉!”[6]即为众等宣讲一遍。元和六年,任东都礼祖塔,驻永穆寺,应四众之邀,复讲第二遍,听众中有泰恭者,深受感动,便断臂以酬恩。 旋因未见清凉国师,遂修书一缄,并叙述领解新疏钞中关节血脉一篇...圆觉经疏序”中说: “生灵之所以往来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狘之悲,修多罗方嗔,诸天正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10]像三世诸佛,都于人道中成佛,所以只要能了知人的本源,那么四...
杨政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347541.html
-
句”(catu?ko?i),是【中论】里最常见的论式之一。但是,【中论】里有两种不同的“四句”,却往往被一般的学者混淆,以致产生一些错误的结论[6]。
(一)...一个有名的例子: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10](例一)
在这首偈颂中,龙树从前面的三个诗句,推论到最后一句的结论——&...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447543.html
-
一十法师经题序,道生谓: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5]。 注维摩诘经菩萨品道生曰: “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6] ...苟在其事,而变其实为悟始者,岂非佛之萌芽,起于生死事哉”[10]。 此言理在事中,悟理须就事而悟,然不必舍近求远。生死乃普遍之现象,故可于普遍之生死事象中求悟;佛陀由生死大事中悟入,众生亦当于生死...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险路者,即是三界之险,有六趣之迷津。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即是意根能起随念计变之分别,常引导五根入于善恶。[6] 此商主是心王,商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各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相契经中作如是说。识法虽无量不出四种识,一者所依本一识。二者能依持藏识,三者意持识,四者遍分别识,乃至广说故。[10] 此四种识是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与一心识,一心识是体相,乃所依本一识,...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5.html
-
。”[5]又如: “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在归依也。”[6]再如: “法在身心存,法去身坏。”[7]等,由上之叙述可知敦煌本所依之底本,是添糅过的“南方宗旨”本,而神会门下再据此添糅本补充了付法系统的...10]慧能之事迹,乃荷泽门下将法才所作的“曹溪大师别传”中的传说,编入坛经而成,同时,慧能与弟子的问答机缘,传说在当时的,也采录进去,成为“繁杂的古本”[11]。 p. 456 由以上五种版本看来,...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使人们不再受到种种烦恼的困扰。“十入”一词很少见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五卷,主要的部份和禅学有关系。根据该卷“索引”,“十入”一词只出现过两次。都在“道地经”内(注6)。法护(二六五-三一三)...有这样一段后跋:“此经按经首序文及见经文,似是书者之错;经法不分、而连书也。义当节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处,故不敢擅节,以遗后贤焉”(注10)。书内有些部分,显然不是忠实的译文,而是汉代注释家...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避免再用模仿,因循的方式来解说它,此亦即避免用西哲康德所谓的“分析命题”(注6),反而,我们应当重视佛法的原创意义的开拓,以能突破文字之抽象与限制,还原至原创者所用文字之真正指向,而能精确地掌握其意义...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注9)另外在中国,庄子“齐物论”中亦有云:“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注10)再如:360页“以指喻指...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747548.html
-
35 《大毗婆沙论》卷7 (大正27,34b27)。 36 《大毗婆沙论》卷79 (大正27,409a10~b6)。 37 《大毗婆沙论》卷78 (大正27,405a28~b2)。 38 《大...具有其浓厚的部派色彩。据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二)说,今汉译的《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为“有部”)所传的6;有部主张渐现观,故所传之《杂阿含经》也显然的偏向四谛渐现观的思想,这不可说不...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6 此经虽然是针对...寺,亦复教人往诣僧坊,亲近比丘;自能听法,亦复教人令听正法;自能受持,亦复教人令受持法;自解义趣,亦复教人解其味;自如说行,亦复教人如说修行。10 即说明优婆塞自行、教人才名为具足佛法的信心等,在《...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这个问题,智顗在三大部的时代,亦即是其思想的后期,有很强烈的意识。他把心视为具有二面性格,一面是清净的,一面是虚妄的;对这两方面都有很详尽的发挥,并关连着心具足诸法这一特性来说。(6)不过,在他思想的...正理的智慧,它可化生出大悲心,以发四弘誓愿。同时,这种心又具足一切心,是成佛成菩萨的基础。(10)上面说心需要有智慧,才能破除妄惑,使心恢复原来的清净,这智慧亦应是由心发出来的。这智慧不应是外在的。 ...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