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8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坛经思想的源流

    。的确,若仔细研读“维摩诘经”,“无相修行的方便法门”是经中之重要观念之一,如佛国品第一所云: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51]弟子品第三云: “法顺空,随无相,...行。”[54]思议品第六亦云: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55]同品又云: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56]法供养品第十三亦云: “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

    李昌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6.html
  • 中国早期禅法的流传和特点--慧皎、道宣所著“习禅篇”研究

    道融、厉精于淮北”(注49)。可能这种事实,还没有传到江南。这两个人“高僧传”内虽然都有列传,但都以“执笔承旨”,助译义解而闻名(注50)“晋书”说什公时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恐怕并不可靠(注51...禅师慧诏”(注54),那么觉贤法系中,也许还应当包括玄绍--慧通那一枝。初期习禅高僧所修得的成就,又是怎么样呢?慧皎说:(注55)然禅用为显,属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结为凝酥。过石壁而无壅、...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647547.html
  •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

    智。  6. 无色界中无有见道。  不过,其中最普遍被认可的理由则是:  无色界奢摩他增故,要毗钵舍那增地能有见道。51  换言之,行者若入了深定是不能成就四善根的,由于没有四善根,当然也谈不上见道入...修十六行相。……世第一法,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念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行相。唯同类修非不同类。55  由以上的引文所示,不难觉察到行者在修习四善根之时,所缘之境乃是四念住与四谛的十六行相56,...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747572.html
  •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求于戒等之德。贪为不舍于不利的,如是信为不舍于有利的。是故信行者为贪行者的同分。51  所以若约“性行”与“业处的抉择”来说,贪行者宜修“十不净”及“身至念”,目的在于破除对自身乃至于对事物的爱求。...激怒”的特相,且有“嗔怒”的现起之时,则称为“觉行者”。如《解脱道论》中云:  问:何故嗔恚行及意行成一?答:嗔行人于善朋,增长智行嗔,亲觐功德故。55   且,《清净道论》更进一步说明,嗔行者是因“...

    释道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47573.html
  • 四谛现观之略探──以《大毗婆沙论》及《清净道论》为主

    的刹那,即是初道(即入预流向圣道),此时名为“见证”,于其余道的刹那则为“修证” 51。  在此首先务必厘清的是,行舍智的见涅槃与初道的见涅槃,二者在汉译本中皆翻成“见”,不过,在南传巴利原典的用词却...)见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跃入涅槃55”就是“见灭得道”的话,这似乎意味著《清净道论》是主张在凡夫位时就可见到灭了,而且见灭的当下并不一定就是证得灭谛乃至其他三谛,必须进一步舍一切诸行后...

    释有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5.html
  • “涅槃为所缘”初探──以《大毗婆沙论》及《大智度论》为主

    。若以涅槃来说,由于涅槃是绝对符合以上的条件,所以它当然也可以作为无相三昧的所缘境。51再者,无相三昧也有依行相差别建立的,如《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38c6~9)说到:  空三摩地,有空...道类智忍,总共有十五心,所以也称为“见道十五心”。这十五心是依著渐次的顺序,从第一心开始速疾地到达第十五心;之后的第十六心(道谛的道类智)则属于修道的部分。55换句话说,入正性离生(见道)是在第一心也就是...

    释祖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947576.html
  • 略论菩萨自利与利他

    空性,非二,非不二,但众生不知,所以诸佛菩萨方便庄严六波罗蜜,教化众生令知此真实意义,51其中没有我、我所的自利义涵。在其他地方谈到菩萨自利,亦利益众生,是针对凡夫著于我、我所者而说菩萨道自利利他,...自利则为具足。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55  即说若但利他故修行善法,众生未能成就利益时,菩萨已具足自利,而假若为自利益,又为众生修行善法,则为心杂染行道。为何龙树菩萨要如此说呢?因为但唯利他修行...

    释本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2547581.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娑婆救度众生。51从此而论,似乎在净土修学,不管在人事、环境等,都较秽土为优。但从另一角度考量,正因秽土有许多苦难,而成为有心向学菩萨道之行者的最佳历练场所。如各经典,乃至宣扬净土法门者,都赞叹在秽土修学...维摩诘所说经》说“饶益众生而不望报”等八法,54《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曰“具戒净净,不断不杂,复无染污,戒行成就”至“广行慈行,无损害心”之十法。55另外,《智论》说到能具足福德、慈悲、智慧,常乐念佛、...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吴汝钧著: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2)

    。(51)这种相即关系如何表示呢?田村用“充满”与“透彻”的字眼来说,以为极微的一念与三千的宇宙有互相透彻着。他并提出“力”的观念,以为天地万物与一物是力的互相涵摄的关系。他说:一念与三千的关系,便是...同寂。这作用是就心说的,心在法在,心不在法不在。这便是心具诸法的确当意思。故最后智顗谓“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55)  这里我们可对心具诸法作一总的...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5847620.html
  • 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

    年间之鬻牒,约有三十七万张,(注 51 )可说已氾滥度至极。景帝为财政之需而鬻牒,此非创举。早在唐肃宗为得军需,应宰相之奏,纳钱给度。(注 52 )但景帝此举又落入历史循环,为财政而鬻牒,一些为逃避兵役...彼则重明华屋,比之王者;....如万寿寺佛像,一座千金;古林僧纳衣,千珠千佛,其它称是。”(注55)由此,见沈氏描述释道二教生活之富裕,其至是靡烂。 综合上述,此时上层佛教呈显出买官、贪污、几乎...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