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禅居。”他所重的是适合于禅僧修行生活的制度,强调规约的应机性与实用性。“禅门独行,由海之始。”百丈所立清规并非完全依照律藏所规定,“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26]于律寺寄居,百丈深感不便的就是...抱有成见,认为“我是大乘之人,不行小乘之法。如斯者众,非一二三。此则内乖菩萨之心,外阙声闻之行。”[30] 早期禅师多为托钵云游、四处参学的头陀行者,他们大多居无常所,行踪不定,很少固定于某一寺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33856877.html
-
24][36]袁宏道《西方合论·见网门》。 [26][27][28][34]袁宏道《西方合论·教相门》。 [30][35]袁宏道《西方合论·缘起门》。 [33]湛然圆澄《宗门或问》。 [38]...遍之一处;阿弥为主,则阿弥遍一切,而释迦为所遍之一处;如一人之身……。是故西方毗庐,非自他故。……毗庐无不遍故。”[25]如清凉云:“十方世界,唯一智境,无别佛故。”[26] 《西方合论》的华严立场...
周 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2157239.html
-
不惑虚言,但徵实际。[26] 本着这样的原则,韩氏以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其准确地阐发了瑜伽学的奥义。可以说,韩清净对《瑜伽师地论》的研究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这与他佛教学术思想中的法义中心、文本中心、...以为世尊再世,畛域自封,得少为足,佛法之不明宜矣。[30] 而吕澂更是根据严格的义理分析和史料考据,把《起信》、《楞严》等中国佛学的根本经论判为伪经、伪论,在佛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欧阳晚年走向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0658249.html
-
文化成果,就像中国古人常说的那句话一样,解释如丹头一点,顿时点铁成金。[26]概言之,解释就意味着在自取所需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文化成果的产生。从这个角度看,《禅书》对吐蕃自己的禅宗思想的产生有着里程碑...宁玛派认为,“这个当下觉性,坦然放下之时,泯除善恶无记种种分别,空寂湛然,犹如晴空的中央,此则说之为道行。”[30]也就是任由心性舒卷,对一切善恶诸法都不作分别,不染万法,使心体恢复空寂湛然的本来状态...
朱丽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2758588.html
-
以后,《易》进行的那些“哲学叙事”和“科学叙事”,那些对“事情本身”的理论建构,从来就未在中国社会中运用过,孔子曰“知丘者,《春秋》乎?罪秋者,《春秋》乎?”[30]“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27][2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第2版。第20页,第26页,第16页。 [26]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编者引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1...
鞠 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35559377.html
-
。 [19] [20][30] 《金莲正宗记》卷四,《道藏》第三册,第357页。 [21] 《甘水仙源录》卷二,《道藏》第十九册,第739页。 [22][26] 《金莲正宗记》卷五,《道藏》第三...和谭处端同衾而寝,谈话亲密,胜于知交,和丘处机“与语终夕,玄机契合”[24],和马钰“谈论甚相契合”[25],和郝大通“闲话往来,问答如石投水”[26]。由次可以看出,王重阳在胶东能够如此顺利地招收到...
刘凤鸣 周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2859610.html
-
见注⑨,第80、67、77、66页。 [23]《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卷51,第440页。 [24][25][26][27][28][29][30]见注⑨,第82、111、110、111、110、...] 萨迦派的佛性称为“本元俱生智”,是指远离迷乱的因位清净之心,明和空是佛性的二分——相和体,“明乃心的性相”、“空乃心的自性”。[26]此佛性也在众生心中,从本以来就是人心的本质,它本身不存在生死...
邱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3459675.html
-
佛教》革新46号第26卷第4期,6-11。 1983 《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105-156。 1984.a 《唯识要义》,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4.b 《道伦《...期,93-113。 霍韬晦 1978 《佛家哲学中之转依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75-110,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83 《唯识五义》,《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311-325。 ...
刘慧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4359879.html
-
之鉴。所以回而不差,当而不是,寂泊无知,而无不知矣。”(26)般若不同于知识,用来照无相的真谛,真谛并无具体的实体,般若也不是有形的存在。“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27)圣智即般若,...凡欣圣,则弃下上出,灰身灭智,乃是有作四谛。盖思议法也。”(30)有作四谛指藏教的生灭四谛,通教的不生灭四谛及别教的无量四谛。六道因果,三界轮环,生灭有序,皆是人能用名言、概念加以把握的,所以称之为可...
沈顺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5660048.html
-
中真正有深度的价值开发出来,“人间佛教”运动也基本是在接受现代性原则的条件下来进行自己的论述,从太虚所总结的最概括性的原则“合世界潮流,符群众心理”来看,[26]很容易引起不同的解释,批评和问题也由此...有深彻意义的”。他认为,如果不了解这一微细的分别,佛教人间化就难免在所谓圆融中横生障碍,在人事中而“轻视一切事行”,“专心于玄悟自修”而把世间的本份事也看成份外事。[30]印老要告诉我们的是,“人间...
龚 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456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