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282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般若学六家七宗述论

    时代的局限,他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教哲学"(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第13页)。如道安对般若原理曾有这样的描述:   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

    潘桂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63870664.html
  • 读《瑜伽经》(二)

    出现)。(3·12)   由此,元素和感官中的特性(法)、属性(相)和状态(位)的变化得到描述。(3·13)   被刻画特性的对象与潜在的、产生的和未断定的本质特性密切...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2570717.html
  • 读《瑜伽经》(一)

    ldquo;修习是保持安稳的努力。(1·13)   而且,由於长时间不受干扰及虔诚地专心,这(修习)是牢固的。(1·14)”   所谓保持安稳,也就是保持心的...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2570718.html
  • 关于《大学》“身”“心”问题之哲学省察

    所谓的“格物   致知”的理解上,基本差异是非常大的。(注13)宋明理学家基本上都非常注重《大   学》,而讨论大概就著重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目上。笼统的说,陆象山   的学问就是“正心”之...请参见林安梧  讨>,收入《现代儒学论衡》,第八章,页145-168,业强出版社印行,   1986年5月,台北。   (注13):请参见林安梧  的展开>,收入氏著《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第四章,页...

    林安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3170725.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佛教界以及知识界的动向发生了互动关系,产生出了东亚文明的整体意识13。  在清朝中叶,就已出现了反理学名教的社会思潮。在这股思潮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居士佛教的强大影响。龚自珍是戴(震)学的传人,谭献(...是对基督教义的对抗意识引发了对佛教教理的兴趣,其次是受三段论的启发引起了对佛教因明学的兴趣。   13 陈少明认为儒佛之间的紧张「本系传统格局内部的事情,但是,一旦时局急剧转变,旧格局无法保持,这种...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470761.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下)

    认为「孔子之教,虽同一不说他方世界,而不禁奢华,即以当世为报境,而又有荣名之可贵,子孙之可怀,故不数年其教大行」12,并提出了「经世之教通于出世之教」13的命题。儒教是入世的政治社会伦理,佛教是出世的...  12 胡珠生编《宋恕集》,上,页530。   13 胡珠生编《宋恕集》,上,页531。   14 胡珠生编《宋恕集》,上,页530。   15 胡珠生编《宋恕集》,上,页532。   16 ...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570762.html
  • “六祖坛经”之禅机大旨

    道」,(1)「理入  」----即悟入谛理,自觉自证其圣智,盖达摩「深信含生同  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故。(2)「行入」----即修行,即  舍妄归真。(注13)是以所谓之「智」,乃自性清净,故曰「...,乃  出于后人所假造。  (注 11)以上所记,据是书所附校注,多有不实之处,以非本  文主旨所在,故不详及。  (注 13)参见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一页。  (注 ...

    朱维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2670784.html
  •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

    (12)时机门,(13)禅定门(亦称修行门),(14)戒律门(或称道德门),(15)教团门(亦即包括僧俗的广义僧伽们,或称社会门),(16)生计门(亦称经济门或财施门),(17)五明门(又称学术门),...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5470794.html
  • 二十唯识论述要

    许梦识摄故。  13页  喻----如极成梦识。 (廿九)难﹕诸有情类,近善友则  闻善法﹔近恶友反是。既唯心现,云何如是﹖释﹕闻教不过  托友教为本质,而自变现亲相分为所缘、非缘外境也。如教  师一理,...

    雪松讲;陈健民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0670797.html
  • 佛教慈善事业的一个范例

    ----------  p13  的主客观因素)。无论是宿因或现缘的哪一种苦难,都可以透过个人的努力与周遭人的布施而加以缓解,甚至获得根源性的转化。因为慈护心行,能使受者减除自怨自艾、愤世嫉俗的心理,...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117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