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8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2)

    四二六。  [51]:《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后梁荆州玉泉寺释法忍传〉,五五七下。  [52]:同前书,卷二十七,遗身七,〈周雍州逸沙门释普圆传〉,六八○下。  [53]:同前书,卷二十七,〈唐雍州新丰福缘寺释道休传〉,六八四中。  [54]:同前书,六八○中、六八四中。  [55]:《高僧传》,卷十,〈晋洛阳娄至山诃罗竭传〉,三七○。  [56]:唐代僧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叙述印度的殡葬...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448106.html
  • 西晋佛经并列词之内部次序与声调的关系

    往来、愍伤、奉行、窈冥、是非  496:佛说大迦叶本经 愍伤、解说  页51  565:顺权经 愍哀、奉行、奉...、静慧  815: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页55  愍念、启问、想念、比类、比像、演畅、解畅  八、前一成分为上声,后一成分为入声:  103:佛说圣法印经 ...

    竺家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4048117.html
  • 天然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禅教并重的宗趣观

    东莞芥庵、罗浮华首诸刹,“八坐道场四十秋”。禅师所到之处,“规矩整肃森严,一切外缘视若尘垢”,[51]并皆能“全提正令,大阐纲宗,行无等慈,目空千古”,是故“淄素礼足凡数千人,率皆有扣则鸣,无挹不注”...”,引伸为“速”或“急”,后引伸为名词“归趣”或“旨趣”,[55]或动词“趣向”。[56] 佛典中使用宗与趣,皆有名词和动词两性,宗作为名词时义为“宗旨”、“宗本”或“宗义”,[57]作为动词时义为“...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0148168.html
  • 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

    51卷,第452页下。(注 54) 《景德传灯录》卷29,大正藏第51卷,第453页上。(注 55)《景德传灯录》卷25〈金陵报恩匡逸禅师〉,大正藏第51卷,第411页中。(注 56) 大正藏第48卷,...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注50)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参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注51)这三首颂文的思想要点有三个:一,无心是学道的根本途径;二,无心也就是心空,其内涵是不贪求,对...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1548202.html
  • 李永宪著:西藏原始艺术(6)

    第四卷,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  51.《中国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  5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5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4.《西藏第四纪地质》,科学出版社,1983年。  55.《西藏地貌》,科学出版社,1983年。  56.《西藏自治区地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57.《昂仁县文物...

    李永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148271.html
  • 贯休禅师生平的探讨

    法师传”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有价值著作。最重要的还是贯休禅师自己的作品,“禅月集”,这是他毕生心力萃聚的处所,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住世八十51页一年行教垂化的留影。最初,他自己把所著的诗篇编为“西岳集”。...离开和安寺,乃是在会昌五年(八四五)即他十六岁那年,朝廷用铁腕辣手,强迫僧尼还俗,拆除寺院,销毁经象,即所“会昌法难”。但有一些道心坚强的僧人,不愿轻易罢道,便躲到深山里或人迹罕到的地方,55页隐居...

    释明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748420.html
  •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华》为主轴

    若人能闻、受持、读颂、解说、书写《法华》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未来世当得作佛。”原经〈法师品〉前一段(注51)。   6。如何宣说《法华经》   佛既授记能持本经一句、一偈都可未来作...宣言:“佛将涅盘,应在此世间广传《法华经》”(注55)。   释迦悟道成佛、涅盘后,弟子们为了对佛陀崇拜与思慕,所以建塔保存其灵骨与舍利子,这本是人间事。但由于《法华经》是倡...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448439.html
  • 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注 82) 同上,“大”,第51册,页307a-b。 (注 83) 同(注55)。 (注... 。 此经者即是此心。见性成佛道。无念即见性。…… ( 注 51) 无住这里引用《金刚经》的经文,反驳义解学者对经义 的理解,...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648444.html
  • 释恒清著:《佛性论》的研究(1)

      (注13)同上,页787中。  51页  大悲,无有彼此的分别心,而离我执。  佛说佛性以除五过失的同时,可生五种功德:(1)正勤  心,(2)恭敬事,(3)般若(`prajna`),(4)阇那(...三一,页788上)。  55页  界,彼上是相违或不相违耶?若相违,则难“无般涅槃法,  何故不有涅槃法者”,不应道理(因为此二命题本来就是相  违)。若不相违,则“补特伽罗是无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 ...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948449.html
  • 智俨判教思想的形成

    信入道”的“因缘”;并表示《华严经  》所说的“四谛”,包括“有作”和“无作”两种(注51)。  这里说明《华严经》的一乘教学亦有浅易、应机的一面,而  提出“一乘共教”一辞,可见“一乘共教”表义跟“...共二门。  (e)顿教之因果一门。  (f)共十地(“干慧地已上”)因果一门(注54)。  (g)从十“信”至不共“十地”之因果共五门(注55)。  从引文把初教之因果、熟教因果列于小乘声闻、辟支佛之...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34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