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96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云南佛教的历史及经典简述

    中华大藏经》,在云南都有留存,而且主要保存在云南省图书馆。现存云南明代以前的汉文刻本《大藏经》,除明《嘉兴藏》为方册本外,其他大都为折装本,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特别突出的是,...

    姚 珏 侯 冲 韩丽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30556327.html
  • 生活中的七觉支

    无漏,故偏说之;余通有漏 故彼不说。[30]   (一)具有菩提成分的修行   外道异学与内凡的佛教徒发心修善,只是具有转向善趣的“向上心”“上进心”而已;所发“世俗菩提心”,尚未具备“胜义菩提心及...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大正30,294上21~2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294页上栏第21行到第28行,以后,同例。) “五阴法门”──有情事的教说,占《杂阿含经》总数的...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佛教戒律与中古家庭伦理

    “十月怀胎”、“推干就湿”等内容,[30]可见是佛教一贯宣传的东西。  六、后论  综合以上的论述,可见,不仅佛教针对在家和出家信徒所定的戒律和规约,确实包含了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修身思想。而且即使是所谓...页。  [30] 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三十九。 ...

    张国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3356433.html
  • 僧肇的般若学-以动静观与般若智为问题核心

    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30],除上述的名实不当之外,僧肇又认为事物本身是...王的“无”是指“道”,并非是虚空,但是向、郭的“无”却是虚空,  [29]《肇论》,T45, no. 1858, p. 152, c20-23  [30]《肇论》,T45, no. 1858, p. ...

    周延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75956493.html
  • 印顺法师与王恩洋先生

    年应演培法师邀请,到四川合江法王寺[30]佛学院任导师,办法王佛学院,1942年底回到重庆汉藏教理院。王恩洋先生于一九四一年十月到江津内学院看望欧阳,之后到重庆华岩寺讲《心经》十八日。翌年元旦到缙云山...”华延仪于民国九年(1920年)独资开始创建大觉精舍,时天台宗名僧云游至黔,住报国寺。民国十三年(1924)大觉精舍落成,华家聘天曦为住持。精舍内经常住僧约30余人,多时达60人左右,生活所需,全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0856503.html
  • 正性离生

    :  (1)、《大毗婆沙论》卷3: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有诵名入正性离生,谓诸圣道,永灭颠倒故名正性。(大正27,13c22~24)  (2)、《顺正理论》卷30〈辩缘起品〉:  何名正性?谓世尊言:...

    戴裕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85456556.html
  • 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

    30]本书没有提及禅宗在天竺的传承。   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所译的《达摩多罗禅经》早为江东禅学所宗。此书提到从佛—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崛—婆须蜜—僧伽罗叉—达摩多罗—不若蜜多,谓“以此慧灯...

    宋道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1956582.html
  • 般若禅转识

    曾点说道:在暮春时节,浴乎沂之后,把头发吹在凉风中,在归途路   上与年青同伴五六人,小朋友六七,一路行一边吟诗唱歌,这徘徊于舞雩山水之间,孔之听   了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注30)。亲切的教化...

    晓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2256586.html
  • 解读 鸠摩罗什传 兼谈中国早期的佛教文化与史学(上)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30]对比这两个版本,我们就能立刻发现,慧皎有选择性地改写了一些句子,并且在叙述中增加了不少细节。慧皎对僧祐版本的改动凸显出来的结果就是耆婆在成道上完全具有主动性。例如,僧祐并没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93756604.html
  • 平常人法语集

    清净;若见外境不净,即是自心之不净,而误为外境不净。佛与众生同住此境,因佛本心清净,故见尘境清净无尘。是名见尘非尘,故曰:见尘非尘即见如来。  30、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法不缚人,人心自缚。  31、...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