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05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释元康撰,《肇论疏、序》,《大正》卷45,页164中。73 后秦长安释僧肇作,《物不迁论》,《肇论》,《大正》卷45,页151上。...5,页615。 页73 当时的大乘在提倡大乘的佛性论之际,的确可以用人人皆有的“佛性”或“如来藏”作为大乘的定义准则,而在此定义之外,皆视为“小乘学派”。但实际的情形并不是如此简单。在《佛性论》中...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348414.html
  • 实在与知识

    Mimamsakas Vaisesikas与Naiyayikas构作知识是不同於知识内容的,而认知的构作,如同其它任何构作一样,必须连结一个对象,一位构作者,一个工具,以及一种程序的样式(注73)。当木工砍下...

    张尚德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4548418.html
  •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华》为主轴

    老实说,印度之哲学是宗教哲学,先于康德有此思想,不过康德特注意“批判”把批判二字特别点化出来了,印度各宗教学派只是隐含地叙述而已(注73)。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华经...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448439.html
  • 释恒清著:《宝性论》的研究(1)

    )却很不同。瑜伽学  系的转依是要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做本质上的彻底改变,所谓的转识  成智,而真常系的转依只要把依附在本净的如来藏上的染污烦恼“减  去”(abstration)即可(注73),如来藏...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0348456.html
  • 《大智度论》中的净土观

    空乃至无法有法中空,成就众生不可得,毕竟净故。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中,净佛世界不可得,毕竟净故。[73]  菩萨永恒地创新,其“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并谛观世界、众生是因缘的和合,而不执著,才是毕竟...地中具足五法。云何菩萨知上下诸根?菩萨住佛十力,知一切众生上下诸根。云何菩萨净佛国土?净众生故。”   [7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6,〈出到品〉,页261a。  [74] 《大智度论》,卷4,...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42748512.html
  • 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2)

    ‘中观与唯识’、中村元‘龙树’等,都有很详细的举证。   [69] 大正三O、一七上。   [70] 大正三一、六九三上。   [71] 大正三O、六下。   [72] 大正三O、三三中。   [73...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1348791.html
  • 论海德格尔的“无”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1996年版,第72-73页。)正是通过对存在更根本、更源构的思入,海氏提出了“(遮蔽)并不是一个空洞的附加,也不是仿佛阴影属于光明。相反,遮蔽乃是作为无蔽的心脏而属于无...

    王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5848909.html
  • 南北朝禅学史上的一桩疑案

    有十六年;(注:觉贤卒於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见《高僧传》,73。)慧观可能谢世不久,(注:慧观卒年不详,《高僧传》本传但谓其“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镰田茂雄先生有...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0448921.html
  • 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

    参阅[德]胡塞尔著,[荷]舒曼(K.Schumamn)编,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之第一卷:《纯粹现象学通论》,61-7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亦参见:E.Husserl: ...

    陆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5749039.html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而  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73 。  问:既不知实相之理,则不了即心是佛,但可名为持名念佛,岂可  名之为即心持名念佛?  答:此有二解,就事而论,既无即心之理观,以但持名...78上)。  73《大正》卷37页371中。  74见《灵宗论》卷七?藕益大师撰。  75见注45所引之文。  76语出<易行品>,见《大正》卷26页41中。  77参阅《选择本愿念佛集》日?源空撰,...

    法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349180.html